來到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鎮昂素嘎查牧民畢西日勒圖家時,他家羊群里的黑頭羊一下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畢西日勒圖說,那叫
杜泊羊,是本地蒙古綿羊、
小尾寒羊與杜泊羊三元雜交的后代,具有長得快、產肉多、多胎等優點。正是靠這些肉羊,他才脫了貧,還帶動周邊70多戶牧民一起增收致富。
40歲的畢西日勒圖家有4100畝草場,10多年前,由于草場不好,羊價也不行,加上一起生活的父親患有重病,他家的生活陷入困頓。2006年,畢西日勒圖賣了家里的羊,把草場租給別人,一家人去了烏海。他在煤礦下井挖煤,妻子在飯館當服務員,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生活依然拮據。
有一次,畢西日勒圖從電視里看到一種叫杜泊的進口純種肉羊經過改良后效益很好,萌生了回家養殖改良肉羊的想法。2011年,畢西日勒圖回到了老家。
一只羊也沒有,家里的網圍欄都已經破破爛爛。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他貸款修補了網圍欄,用打工積攢的6萬塊錢買了80多只綿羊。
2012年,畢西日勒圖做了一件讓當地牧民震驚的事:花1萬多元購買了全旗第一頭純種杜泊種公羊,價格是普通羊的20多倍。有些人覺得他是胡鬧,沒錢還買那么貴的羊!畢西日勒圖顧不上解釋,只是埋頭鉆研肉羊改良。“杜泊羊自然配種率低,我把家畜改良站技術員請到家來教我人工配種技術。技術員看我家困難,也沒要報酬,全是義務指導。”畢西日勒圖感激地說。
第二年,肉羊改良效益凸顯出來。畢西日勒圖培育了100多只羔羊,收入9萬元。畢西日勒圖說,改良羊羔育肥3到4個月就可以出欄,比普通羊羔早出欄兩三個月,平均體重達到四五十斤,比普通羊羔重十幾二十斤,效益明顯。同時,肉羊改良對于生態也有重大意義。150只改良肉羊頂300只普通羊的效益,做到了減畜不減肉。減畜保護了草場,也降低了勞動強度,他和媳婦兩人就完全可以打理草場和羊群。現在,畢西日勒圖家存欄300多只羊,純種杜泊羊有150只,每年能出欄肉羊羔200多只,年收入四五十萬元。
畢西日勒圖
養羊致富還有一個秘訣,就是打時間差,錯峰銷售羔羊。每年臘月,羔羊大規模出欄已經完畢,母羊開始下羔子,牧民手里都沒羊出售。他利用人工授精技術,使母羊5月懷孕10月產羔,臘月羊羔正好可以出欄,填補了市場空白。而且,10月份氣溫較高,母羊產羔基本不用管,成活率還高。不像以前,母羊冬天下羊羔,他們白天晚上都得時刻留心羊羔會受凍。
畢西日勒圖家還上了智能設備。現在,下羊羔時他們在家就可以隨時看到情況,不用像以前那樣一晚上得去羊圈看好多次。
在生態獎補政策的引導下,畢西日勒圖逐漸改造了1000畝人工草場,種了800畝檸條、200畝樹,還種了幾十畝玉米,利用玉米和玉米秸稈、檸條以及樹的枝葉等完全解決了羊的飼草料問題。接下來,他還準備再把1000畝舊草場改良成優質人工草場。
2015年,畢西日勒圖成立了種羊場,并聯合5戶牧民成立了布日都良種繁育協會,重點推廣杜泊肉羊改良繁育,他擔任會長。現在會員發展到80個。畢西日勒圖說,這幾年,政府對于他的肉羊改良給予了很多支持,自治區農牧廳和當地政府先后投入了60多萬元,幫助種羊場和協會在良種繁育、技術推廣以及棚圈建設等方面改善條件,還創造外出學習考察機會,使他眼界開闊。
為推廣肉羊改良,當地還出臺政策,牧民只要2200元就可以購買到價值5000元的杜泊純種羊,差價由政府補貼;配種藥物也由政府買單。去年,鄂托克前旗肉羊產業發展推進會就是在他的種羊場召開的。
“有政府的宣傳和支持,我們的羊就更好賣了。”畢西日勒圖笑著說。今年,協會將組織一個服務團隊開展更多的肉羊改良技術服務,帶動更多的農牧民增收致富。(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錢其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