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因素:溫度、光照不滿足花芽分化的要求,從而導致老葉先衰。針對該情況,應當適期扦插菊苗,若為秋末、冬初扦插的腳芽,應當在翌年4-6月更換芽頭,另插新菊苗。除此之外,翌年春天上盆后的菊苗需打頂摘心,促生新的腳芽并選留健壯的新腳芽另植于盆內。
人為因素:養護期間的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不到位,導致下部葉片枯黃、脫落。

一、盆栽菊花的葉片為什么會脫落
1、本身因素
(1)盆栽菊花在適宜的光照、溫度、水、土、肥等自然環境條件下,菊苗只需要4個月左右的生長期,植株即可成熟,達到孕蕾、開花的目的。
(2)菊花屬短日照植物,但這時的溫度、光照若不可滿足花芽分化的要求時,則植株下部中的植物生長調節物質就會發生變化,這時易引起老葉的先衰。
(3)因此,凡是秋末、冬初用扦插腳芽培養的菊苗易發生腳葉先落的現象。要避免盆栽菊下部葉子早脫落的現象,首先菊苗要適期扦插,如是秋末、冬初扦插的腳芽,也需要在翌年4~6月更換芽頭,另插新菊苗。
(4)再就是在翌年春天上盆后的菊苗,通過打頂、摘心,在植株周圍的盆土內促生新的腳芽,然后棄去老株,選健壯的新腳芽另植于盆內。
2、人為因素
即盆栽菊花在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期間的施肥、澆水、防治病蟲害等措施不當而造成盆菊下部葉子枯黃、脫落。

二、菊花葉片枯落原因
1、落葉表現
(1)受害植株下部老葉出現大小不等到淡黃色和紫褐色斑點,逐步向上不發展,病斑連接成片使整個葉片發黃,繼而變黑,葉片大量枯焦、脫落。
(2)輕則影響植株生長和開花效果,重則全株枯死。

2、枯落原因
(1)發病時間以8—9月為發生高峰期。
(2)植株過密,通風不良,發病嚴重。
(3)高溫多雨天氣,發病嚴重,尤其是雨后病情發展迅速。
(4)品種的抗病性不強。

3、防治措施
(1)合理倒茬:家庭盆栽菊花要每年更換一次新土,土質要求疏松肥沃,花園栽植的菊花要防止連作,特別是對發病嚴重的地塊應采取輪作,減少病菌源。
(2)科學管理:一是科學澆水,澆水要適量,要求晴天多澆水,但不可長時間積水,陰天少澆水。二是科學施肥,在栽植前要配肥栽植土,生長中期可追施腐熟的餅肥或沼液或磷鉀肥料,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和抗逆能力。
(3)改善環境:對花園栽植的菊花要合理密植,密度不能過大,盆栽菊花要將花盆疏散,不可過于密集,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以利植株生長健壯。

(4)摘除病葉:發現病葉要及時摘除,嚴重的還要拔除病株,燒毀或深埋。菊花開花以后割除地上部分,集中燒毀,消滅病菌浸染來源。
(5)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噴灑1∶1∶100的波爾多液進行預防。發病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和80%敵菌丹500倍液混合噴灑或用45%百菌清和50%多菌靈1000倍液混合噴霧,可收到明顯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