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黃芪就是黃芪最原始的狀態(tài),而黃芪還可以加工之后食用,就是我們常說的炙黃芪。雖然生黃芪可以直接食用,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更喜歡把它加工成炙黃芪了入藥。那么這兩者到底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是什么
1、生黃芪的名稱有非常之多,比如黃耆,棉芪,綿芪,綿黃芪,北芪等等,而且也分很多種類別,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tǒng)稱。植物黃芪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生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

2、炙黃芪是傳統(tǒng)黃芪炮制而成的,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較為粗糙,勞動強度大。炙黃芪,長于補氣生血,適于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秘,醫(yī)生常常給“中氣不足,臟器下垂”的患者使用。

生黃芪和炙黃芪哪個好
兩種藥材都有一定的好處
生黃芪是補氣的,比如說話沒勁,走路沒勁,臉色比較白等都是脾肺氣虛的表現(xiàn)。生黃芪能補一身之氣,比如上半身氣虛可以用生黃芪,下半身氣虛也可以用生黃芪。生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于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癥。
炙黃芪重在補氣升陽,在黃芪的諸炮制品中應用最多,由于飲片的臨床需求量大,炮制研究也就尤受重視。如傳統(tǒng)方法的改進、炮制溫度、炮制時間、輔料用量、成品質(zhì)量分析等研究報道較多。

炙黃芪的做法
1、取生黃芪片。將蜂蜜置鍋內(nèi),加熱至徐徐沸騰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撈去浮在表面的泡沫和蠟質(zhì),然后用或紗布濾去死蜂等雜質(zhì);對于濃稠的蜂蜜可酌加開水稀釋,過濾后繼續(xù)煉制。
2、一般以起龜眼泡,炙黃芪手試之粘性較牛蜜略強,顏色稍微加深,溫度105t,比重1.30即可。
3、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淋人黃芪片中,拌勻,悶潤4—6小時(令蜂蜜吸盡)。
4、將黃芪片置炒鍋中,用文火炒制,炒制時翻動要勤,炒至顏色深黃均勻,略帶焦斑,有光澤。飲片不粘手,炒動時手感由重滯轉(zhuǎn)為輕松。飲片起鍋晾涼后,用手翻動有輕微沙沙聲。結(jié)塊疏松,輕輕搓動即散,飲片之間無粘連。

炙黃芪的吃法
炙黃芪燉雞
食材:炙黃芪、三黃雞、蔥結(jié)、姜片、當歸。
做法:
1、將三黃雞洗凈,剁成塊;香蔥洗凈打結(jié)。
2、將雞塊涼水下鍋。倒入料酒,大火進行焯制。
3、同時,在另一煲湯鍋內(nèi)加適量涼水,用中小火加熱。
4、待到雞塊血沫完全析出,水滾,轉(zhuǎn)為中小火。
5、在開水翻滾處(也就是冒水花的地方),將雞塊逐個用筷子夾出。這時,另一個湯鍋內(nèi)的水也溫熱了,將雞塊放入。
6、將所有的雞塊都夾入到湯鍋內(nèi)。放入蔥結(jié)、姜片、當歸、黃芪。大火煮開之后轉(zhuǎn)小火一個小時。
7、將枸杞洗凈,放入。繼續(xù)燉五分鐘。放入鹽,放入少許雞精調(diào)味即可。

生黃芪和炙黃芪兩者之間沒有多少區(qū)別,通俗的說就是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自己加工成炙黃芪,其做法也是非常 簡單的。加工后的炙黃芪保存起來相對于來要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