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于一些月份除了平常的稱呼之外,還會有一些特別的稱呼,比如臘月、元月、正月等。很多人對于這些月份的稱呼都是傻傻分不清的。老是聽別人說起這些月份,當然也會很想弄明白。

正月是什么時候
正月是農歷的一月,也就是春節開始的一個月,那個月叫做正月。

正月的由來
1、胡樸安編《俗語典》解正月,春秋,春王正月,杜佑通典;秦始皇名政諱之,故正月字從平聲。據香港商務書局解放前的老本繪圖重增《幼學故事瓊林》卷一歲時篇。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臘。始皇當年御諱曰政,故至今讀正月為征。意思是之所以把十二月叫臘月,是因為古時候這個月是用臘肉祭拜祖先的日子;之所以把正月叫征月,是為了避諱秦始皇的名字嬴政的“正”音。

2、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后,又把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直到漢朝的漢武帝,才恢復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現在。這幾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個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們看來,既然他們作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個月的次序,也得跟著他們“正”過來。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么正月的“正”字,就應該讀作“改正”的“正”字音,為什么人們卻把它讀作“長征”的“征”字音呢?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覺得“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說是犯了忌諱,就下令把“正月”讀作“正(征)月”。后來人們習慣了,并一直沿用到現在。

正月的習俗
1、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2、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3、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4、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5、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6、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7、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為什么會有正月不剃頭的說法
正月不剃頭是指我國大多數地方都流傳著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的習俗;該習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頒布剃發令的前后。
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于誤傳。不剪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當時,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發,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一直流傳到至今。

不是有一首歌里面唱著“正月里來是新年”,所以正月就是過年之后的第一個月了。關于正月的說法有很久的歷史了,一直沿用到今天。在正月里還有一些小習俗,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