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在很多疾病的治療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對于任何植物而言,都有它適合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只有在合適的環境中才能取得比較好的種植效果,因此明確植物的原產地就有了重要的意義。

白芍產地在哪里
分布中國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白芍-原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回3出復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于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厘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藥黃色;心皮3~5枚,分離。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花期5~7月。果期6~7月。白芍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平原地帶多有種白芍。分布安徽省、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白芍畝產多少
白芍原為亳州主產品種之一,前些年,當地常年產量約占全國產量的70%左右。但隨著周邊產區的崛起,亳州白芍的產能和占比較5年前明顯下降,約占全國的50%左右。白芍,生長周期一般在4-5年,畝產黑根子(未刮皮的鮮白芍)1500公斤左右,折干后約700公斤左右。一般產新期為7月份。
在亳州這些老產區的重茬地種植,4-5年后,畝產多為500-650公斤;而在山西等生茬地種植,畝產可達到1000公斤左右。

白芍播種時間
芍藥種子在8月中下旬采集成熟飽滿的種子,最好隨采隨播;若暫不播種,應立即用濕潤黃沙(1份種子,3份沙),混拌貯藏于陰涼通風處,至9月中下旬播種,播種可采用條播法,按行距20-25m開溝,溝深3-5cm,將種子均勻地撒人溝內,覆土1-2cm,稍鎮壓。一畝用種量30-40公斤。翌年4月上旬,幼苗出土時,及時揭去蓋草,以利幼苗生長。由于采用種子繁殖的方式,苗株需要2-3年才能進行定植,生長周期長,故生產上應用較少。
白芍一般產新期為7、8月份,收獲白芍后,把藥用的根莖切除,選擇無病害、芽頭飽滿的芽頭作為繁殖材料,將芍藥的芽頭順其自然生長形狀切成數塊,每塊芽2-3個,芽肉厚度2厘米以上,芽頭最好隨切隨栽,如不能及時栽種,應暫時貯藏;選陰涼高燥通風處,于地上鋪濕潤細砂土,將芽頭向上堆放,再蓋濕潤砂土貯藏。或挖坑貯藏,下雨時注意排水,以免霉爛。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 (d-兒茶精和沒食子酸乙酯 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護肝作用 對四氯化碳、黃曲霉毒素B1、D-半乳糖胺 所致肝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
3、解痙作用 對腸管和在位胃運動有抑制作用,顯著對抗催產素引起的子宮收縮。
4、鎮痛作用 能抑制小鼠扭體、嘶叫、熱板反應,對嗎啡抑制扭體反應有協同作用,并能對抗戊四唑所致驚厥。

白芍在我國廣大的地區都有分布,但是分布的范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無論干燥的西北,抑或是寒冷的東北地區都有分布。在過去最重要的產地還是在安徽的亳州,隨著白芍其他產區的崛起,亳州的優勢也在逐漸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