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是一種很可怕的動物,長長的身體長著很多只腳,爬行起來特別快。蜈蚣的毒性很強,被咬了到的話很麻煩。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像蜈蚣的蟲子,但并不是蜈蚣,下面小編來細數下有哪些像蜈蚣的蟲子。

長的像蜈蚣的蟲子一般有哪些?
長得像蜈蚣的蟲子有好幾種,比如馬路、蚰蜒等,外形都有點像蜈蚣,但是并沒有蜈蚣那么強的毒性。
馬陸也叫千足蟲、千腳蟲、秤桿蟲。馬陸屬于無脊椎動物,多足綱,倍足亞綱,體節組成。長約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兩側和步肢赤黃色。馬陸能噴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熱帶雨林中的馬達加斯加猩紅馬陸噴出的液體能使人雙目片刻失明。

蚰蜒的形態結構與蜈蚣很相似,主要的區別是:蚰蜒的身體較短,步足特別細長。當蚰蜒的一部分足被捉住的時候,這部分步足就從身體上斷落下來,使身體可以逃脫這是蚰蜒逃避敵害的一種適應。
蚰蜒體長約25毫米左右、爬行時每對足很協調,遇驚動即立刻逃脫,但是很容易脫落。頭部后面有一個環節、有一對鉤狀顎足,顎足末端成爪狀,爪的頂端有毒腺開口,能分泌毒液,觸及人體皮膚后即可致局部皰疹,令人刺痛難受。我國各地常見的是花蚰蜒,它喜歡棲息,活動于室內外陰暗潮濕處,以捕食小蟲為生。

馬陸的外形特征
特征為體節兩兩愈合(雙體節),除頭節無足,頭節後的3個體節每節有足一對外,其他體節每節有足2對,足的總數可多至200對。一般雌蟲可以長750只腳,是世界上腳最多的生物[2] 。除頭4節外,每對雙體節含2對內部器官:2對神經節及2對心動脈。頭節含觸角、單眼及大、小腭各一對。體節數各異,從11節至100多節,體長2~280毫米。除一個目外,所有馬陸有鈣質背板。自衛時馬陸并不咬噬,多將身體蜷曲,頭卷在里面,外骨骼在外側。許多種可具側腺,用分泌一種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氣以防御敵害。

馬陸屬于無脊椎動物,倍足綱,暗褐色,背面兩側和步肢赤黃色。頭部有觸角1對,大顎1對,小顎1對。眼為聚眼。軀干近20節,第1節與頭部愈合,第2~4節各有1對步足和1對氣孔,自第5節開始,各有2對步足和2對氣孔。一般在第5、7、9、10、12、13、15~19節兩側各有臭腺孔1對。從發生看,成倍的步足和氣孔,是由于2個體節愈合的結果。晝伏夜出,多棲息潮濕耕地、或枯枝落葉堆、瓦礫、石堆下,行動緩慢,常成群游行。生殖孔1對,在第2對足基部。植食性,多食腐殖質,有時也損害農作物。當受驚動時,身體常卷曲成盤狀。

蚰蜒的主要特征
蚰蜒體短而微扁,棕黃色。體長1.5至21厘米。全身分十五節,每節有組長的足一對,最后一對足特長。足易脫落。氣門在背中央。觸角長。毒顎很大。棲息房屋內外陰濕處,捕食小昆蟲。我國常見的為花蚰蜒,或稱大蚰蜒。
蚰蜒行動迅速,氣管集中,幾千個單眼聚集在一起構成偽復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現。唇足類中的蜈蚣只有4對單眼,雖然視力很差,但行動卻很迅速,不論爬行、捕食或是尋找棲息的處所,主要依靠1對觸角。

蚰蜒白天在腐葉、朽木中體休息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行動迅速,以昆蟲及蜘蛛為主食。
蚰蜒,屬于代謝較低、生長緩慢、繁殖能力差而壽命很長的物種。種類頗多,我國常見的大蚰蜒或稱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節活動,爬行速度較快,常棲居房屋內外陰暗潮濕處,爬行于墻壁、蚊帳、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蟲為食。

蜈蚣的體型特征
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龍、百腳蟲、少棘蜈蚣、吳公、蝍蛆等,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上述三種以紅頭蜈蚣最佳,體型大,產量高,性情溫順,適應性強,生長快。一般在農村較為多見,常位于潮濕的墻角、磚塊下、爛樹葉下、破舊潮濕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較為常見。蜈蚣是肉食性動物,食譜范圍比較廣泛,尤其喜歡捕食各種昆蟲。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藥用。適宜人工飼養。《本草綱目》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并且有許多對步足。《本草衍義》稱:“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蝎、壁虎、蟾蜍并稱“五毒”。

目前為止,小編還只知道兩種像蜈蚣的蟲子。這兩種蟲子外形很像蜈蚣,也是長長的身體長著很多只腳,爬行起來很快,雖然外形看來很可怕,但并沒有蜈蚣那么強的毒性。不知道的人往往都會把他們誤認為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