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蛆病是一種比較麻煩的病,這是因為蠅卵進入到了人體,然后在人體皮膚下面移動,如何爬行到了胃或是眼睛等重要器官會給人體帶來特別大的損害,更嚴重的是會導致人直接死亡。

蠅蛆病是怎么得的?
主要由皮下蠅屬引起,包括牛皮下蠅、紋皮下蠅及鹿皮下蠅等。皮下蠅屬的發育過程分為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由于蠅的種類和習性不同,其感染方式可有以下幾種:
1、蠅蛆直接產卵于人體皮膚或毛發、衣物上,當卵孵化成幼蟲后穿過正常皮膚而寄生于皮下組織內。
2、蠅卵通過某種蚊蟲吸吮人血時帶到皮膚上,孵化后幼蟲通過刺吮傷口處進入皮膚(如人膚蠅)。
3、直接產卵于皮膚創傷或皮膚潰瘍中,在腐爛組織中生活(如馬蠅、肉蠅),稱為外傷性蠅蛆病。

蠅蛆病有些什么癥狀?
蠅蛆病的主要癥狀表現在蠅蛆對宿主或患者的機械刺激。蠅蛆身體表面的毛,鉤,刺,移行等會刺激宿主的體壁。患者會感到身體里某部位有刺,痛,癢,異物感,移行感等。比如鼻蛆病患者會打噴嚏,鼻內異物感。泌尿生殖道蠅蛆病患者會感到下腹,尿道,陰道內有刺痛感,移行感,尿頻,尿急,尿痛等。皮蛆病患者會感到皮下錐痛,皮下有移行感,皮下甚至可見蠅蛆移行后留下的隧道。另外蠅蛆體表帶有細菌,可能引起感染。引起鼻蛆病的蠅蛆可能會通過鼻竇進入顱腔,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引起眼蠅蛆病的蠅蛆可能會進入眼球內部,破壞眼內組織,造成失明。一些蠅蛆會以宿主身體組織為食,如螺旋錐蠅的蠅蛆。造成的后果嚴重,甚至是死亡。

蠅蛆病的分類
胃蠅蛆病
由胃蠅科胃蠅屬中的多種胃蠅幼蟲(主要寄生于馬屬動物的胃內)所引起雌蠅產卵于馬屬動物的被毛或皮膚上,幼蟲出后的蠕行活動引起雌蠅產卵于馬屬動物的被毛或皮膚上,幼蟲出后的蠕行活動引起(或)的癢感和啃咬,從而經口感染。幼蟲移行至胃后,即固著在胃壁上。寄生期約為10個月。病馬常表現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軀體瘦弱。后期可在肛門周圍出現幼蟲,并隨糞便落于地面,很快鉆入表層土壤或畜糞中發育成蛹。在適宜條件下,約經1~2個月羽化為成蠅。寒冷地區成蠅僅見于春、夏、秋3季,溫暖地區四季均有,以夏季最多。用等藥物定期驅蟲有一定療效。在馬匹體表噴射藥物殺滅幼蟲有預防作用。

皮蠅蛆病
由皮蠅科中的牛皮蠅和紋皮繩的幼蟲寄生于的皮下所引起。雌蟲在的四肢及腹部被毛上產卵。幼蟲出后沿毛孔鉆入皮下而至深部組織、咽部和食道等處,約經7個多月的移行抵達背部皮下,蛻變成第3期幼蟲。此時每一蟲體都會使牛的背部出現一個隆腫。翌年初第3期幼蟲鑿穿皮膚落于地面成蛹,再經1~2個月羽化為成蠅,春、夏之交開始飛翔,炎夏產卵。本病不但在幼蟲移行過程中會造成病理損傷和出血,致使患畜生長不良,而且由于皮膚被穿孔而降低了牛皮價值。用倍硫等防治可有良好效果
鼻蠅蛆病
由狂蠅科中的羊狂蠅幼蟲的侵襲所引起對羊為害嚴重。雌蠅直接在鼻孔內
蠅蛆病產出幼蟲,迅速移行到鼻腔、鼻竇、額竇,甚至顱腔,造成出血和分泌大量鼻液,當干涸于鼻孔周圍時引起困難。寄生期約10個月。翌春第3期幼蟲隨噴嚏落于地面并鉆入表層土壤或畜糞中成蛹,約經1~2個月羽化成蠅,春、夏、秋三季飛翔。羊為防止成蠅的侵襲,常將鼻孔抵于地面或互相掩藏頭部,驚恐不安,影響育肥。此外還有駱駝喉蠅和紫鼻蠅的幼蟲可分別引起駱駝和馬的鼻蠅蛆病,癥狀基本相似。可內服敵百蟲,或將羊群圈入緊團的羊舍后超微噴霧敵敵畏防治。

蠅蛆病如何治療?
1、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一般多待幼蟲自行排出,或擠壓腫塊促使幼蟲排出,排出后用氯仿沖洗腫塊內腔,或用2%普魯卡因局麻后,切開取出幼蟲。
2、可試用氯喹,每天2次共服2~3周,或乙胺嗪(海群生),每天3次,共14天為一療程。有繼發感染者應用抗生素。
3、內服抗組胺劑或潑尼松止癢,止痛,減輕全身反應,降低血液嗜酸性粒細胞作用。局部用消炎止癢洗劑。

養殖蠅蛆或是養殖動物的人要特別注意,如有發現蠅蛆病最好是立馬去醫院檢查并接受治療,以為發生讓病情加重。不過只要多注意,蠅蛆病是不會輕易發生的,這種病并不常見,相對來說還比較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