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鵝適合飼喂的牧草有菊苣、苜蓿、狼尾草、苦荬菜、俄羅斯飼料菜、魯梅克斯、墨西哥玉米等。

牧草種植
隨著我國養鵝生產從家庭分散飼養向規模化密集飼養方向發展,養鵝只靠放牧采食野生青草,還遠遠滿足不了需要,另外,放牧鵝飲食衛生與安全難以保證,也不利于疫病的控制,采取人工種植牧草進行飼喂可解決上述問題。冬牧70黑麥、墨西哥玉米、紫花苜蓿和串葉松香等都是較好的牧草,冬春季可飼喂黑麥,夏秋季可飼喂墨西哥玉米、苜蓿或串葉松香草。
冬牧70黑麥,9月中、下旬播種,冬前高達30厘米或更高,次年4月中旬可達50厘米以上,5月下旬抽穗,6月下旬種子成熟,播種方法同小麥。施肥以氮肥為主,每畝施氮肥30~50公斤,冬牧70黑麥是需水較多的牧草,在分蘗期、拔節期、抽穗期,每次收割結束后適時灌溉能顯著提高產量。冬麥70產量每畝可達6000多公斤,再生草大多自殘茬長出,刈割時留茬不應低于5厘米。冬牧70黑麥干物質中粗蛋白含量為18.6%,消化率較高,是鵝春季最佳的青飼料。
墨西哥玉米年刈割7~8次,畝產青莖葉10000~20000公斤,其粗蛋白含量為13.7%,消化率較高。墨西哥玉米一般實行春播,地溫穩定在20℃為宜,畝播種量1.3斤左右,開行點播,每穴2~3粒,播種后施撒基肥。可用廄肥混拌適量磷肥做基肥,每畝施肥1000~1500公斤,或復合肥每畝7.5~10公斤。苗高40厘米可第一次刈割,留茬5厘米,以后每15天刈割一次。
牧草加工利用
幼嫩時期的青飼料含有較多的水分和維生素,粗蛋白質含量也較豐富,而粗纖維則較少,有利于鵝的生長、繁殖。隨著牧草的生長,水分含量逐漸減少,干物質中粗蛋白質也逐漸減少,粗纖維逐漸增加而變硬,適口性變差,故應盡量喂以幼嫩的青料。用2~3種或更多種類的青飼料混合飼喂,可使營養成分更為全面。
青飼料應用鍘草機切短5厘米長,按精料與青飼料2~3:1的比例進行混合飼喂或單獨補喂。冬季可將曬干牧草粉碎同精料混合飼喂。
雛鵝的飼養管理
雛鵝經選擇后運到目的地,應在育雛室作適當休息。雛鵝在開食前先飲水,時間在出殼后24小時左右進行。
雛鵝出殼后24~36小時開食為宜,開食用混合料及切成絲狀的嫩菜葉。
從雛鵝開食后的第2天起,可用1份鵝用配合料,和2份切成絲狀的青飼料混合飼喂。每次的喂料一般喂至7~8飽即可,這樣有利于雛鵝消化,增進食欲。
3日齡后的雛鵝,飼喂時可在日糧中摻入少量的砂礫,對幫助消化有積極作用。頭3天,一般每日喂4次。
4~10日齡,小鵝消化能力和食欲增強,可逐漸增加喂飼次數。4天后可喂6次,6天后可喂8次,每隔2~3小時喂1次。在日糧中,精料應占20%~30%。切碎的青菜占70%~80%。
10~20日齡,青料可占80%~90%,混合料占10%~20%,每晝夜喂5~6次。
21~28日齡,雛鵝能采食大量青草,喂飼次數可以減少到每晝夜5次;青料占90%~92%,混合料8%~10%。
雛鵝一般需保溫2~3周,常見有電熱育雛傘供溫法和煙道供溫法兩種。
雛鵝最怕潮濕和寒冷,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易導致各種疾病。因此,育雛室要切實防止潮濕,經常注意保持干燥。為防止集堆,除采用分欄管理,嚴格控制密度外,還應值班觀察,隨時將打堆雛鵝趕散。
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面積飼養8~10只為宜,每群以100~150只為佳。要根據種蛋的來源、雛鵝出殼的時間、體重、采食能力和性別等合理分群。
放水多選擇無風晴天,把雛鵝趕到河邊或池塘淺水處,任其自由下水塘飲水和游泳,切不可強迫趕入水中,否則易患風寒疾病。初次放水約數分鐘,然后任其在岸上休息、梳理羽毛,待干身后再趕回鵝舍。放水時,可把切碎的青菜撒在水面上,誘導其游泳和養成在水上采食的習慣。雛鵝飲水要清潔,水溫以25℃為好。
5日齡內的雛鵝,每次喂飼后,應在欄內給予10~15分鐘運動,其余時間都應讓其休息睡眠。育雛室光線要暗,環境要安靜。隨著日齡的增長,睡眠時間可逐漸縮短。

中鵝的飼養管理
28~80日齡的鵝稱為中鵝、仔鵝或育成鵝。應遵循“以粗代精,青粗為主,適當補喂精料”的原則。一般來說,30~50日齡,每晝夜飼喂5~6次,50~80日齡,飼喂4~5次,其中夜間飼喂2次。補料量為每日每只100~150克。補喂精料的同時添加適量青料。
游泳在鵝生活中是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游泳能增加鵝的運動,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提高羽毛的防水防濕能力。提高羽毛的光澤,并可防止生虱和皮膚病。切忌將鵝放到水質腐敗發臭的池塘里游泳,否則鵝群易發生腸炎或皮膚病。
鵝喜愛清潔干爽的環境,因此,鵝舍一定要經常打掃,保持干爽。除開放式鵝舍外,其它鵝舍要考慮到舍內的通風。
鵝的育肥
不作種用的中鵝或肉用仔鵝,在出售前可進行15~20天短期育肥。
圈養育肥是把鵝圈養在地面上,限制其活動,給予大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飼料,讓其長膘長肉。圈常常用竹片或木桿圍成小欄,飼槽和飲水器放在欄外,鵝可以伸出頭來吃料、飲水。白天飼喂3次,晚上喂1次。為了增加鵝的食欲,在育肥期應有適當水浴和日光浴。隔日讓鵝下池水浴1次,每次約10~20分鐘,浴后在運動場日光浴,梳理羽毛,最后才趕鵝進舍休息。
棚架育肥是用竹料或木料搭一個棚架,架底離地面約60~70厘米,以便于清糞,棚架四周圍以竹條圍成小欄,食槽和水槽掛于欄外。
種鵝的飼養管理
從70~80日齡起到開始產蛋,這個時期的種鵝稱為后備種鵝。對選留的種鵝,為了保證其正常的生長發育,所以不宜過早粗飼,每日補喂精料2~3次,100~120日齡以后,才能轉入粗飼。
秋季要防止過早補料引起早產早歇現象的發生。用限飼方法飼養過一段時間后,再改為適當放食,恢復體力,促使生殖器官快速發育。飼料質量也由粗變精,由少到多,這樣母鵝采食量和體重增加很快。最后,采用自由采食,提高精料比例。
公鵝補料要提早進行以促進提前換羽,恢復體質,以便在母鵝開產前有充沛的精力進行配種。
產蛋期母鵝的飼養管理,應以舍飼為主,放牧為輔。喂料要定時定量,先精料后青料。青料可不定量,精料每天喂量,為100~130克。飼喂次數也應由開產前的每天3次增加到4次。母鵝產蛋期飲水量增加,因此,在舍內應常備清潔的水,任其自由飲用。
母鵝產蛋時間大多數在凌晨,下午產蛋較少。為了讓母鵝養成在舍內產蛋的習慣,早上放牧或放水不宜過早,放前要檢查鵝群觀察產蛋情況。母鵝產蛋期間要勤揀蛋,并注意保持種蛋的清潔。
種鵝公母比例為1:5~7,而且多數種鵝需在水上配種,因此,一定要有水浴池讓鵝游泳配種,以提高受精率。
隨著我國養鵝業向著良種產業化方向發展,種草養鵝技術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像五龍鵝和郎德鵝等不同品種均可采用此項技術,并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為提高土地資源的經濟效益,種草養鵝是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項目。
科學種草養鵝的好處表現在:
一、種草養鵝可節省精飼料 鵝消化道比體長10倍,盲腸較發達,能有效裂解植物細胞壁對青草中粗纖維的消化率高達45~50%,吸收草中養分能力很強。科學種草養鵝,鵝飼料轉化率高,鵝前期生長快,其料肉比為1.8~2.0。農民養一只商品肉鵝,從育雛到出售需精料12~13千克,如能種草養鵝,每只商品肉鵝需牧草35~45千克(每10千克青草相當于1千克精料),就能節約精料3~4千克。
二、種草養鵝能改變生態環境 種草能防沙,固沙能改善干旱及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種草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增強國土資源,養鵝提高了畜牧業及農民增收。
三、種草養鵝是響應國家政策 國家曾提出“退耕還林、還草”。種草有利養畜,有利水土保護,草地含水率高達200~300%,能改善氣候環境。
四、種草養鵝營養價值高 鵝抗病力比雞、鴨都強,鵝吃草,無污染、無藥殘,鵝肉中蛋白質含量高達17~22%,瘦肉多,脂肪低,并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消費者把鵝肉稱為獨特的風味綠色食品。養鵝市場前景看好。
五、種草養鵝能力節省勞力,降低飼料成本 農民養鵝中一畝多花黑麥草或冬牧70黑麥,于當年8月底至9月播種,當年12月就能刈割,到來年6月能刈割4~5次,畝產鮮草5000~6000千克,可分批養鵝150~250只,每只鵝可降低飼料成本5~8元。如果沒有青草,喂飼料多,成本高,養鵝經濟效益低。

種草養鵝的可行性
栽種牧草技術完全成熟
利用不同的牧草可一年四季提供優質牧草,冬、春季以黑麥草為主(可混播紫云英、毛苕子等牧草),夏秋季則以雜交狼尾草、墨西哥玉米等,同時可以在水面上養殖夏天和冬天的綠萍(巴拉圭綠萍和哥倫比亞綠萍),并利用雜地、水邊野草適當放牧。以上牧草良種和栽培技術均已成熟可靠,畝年產鮮草達壹萬公斤以上,一年可養四批鵝,每批80~100只。
鵝的良種和飼養技術完全成熟
在此方面技術可依托浙江省農科院已進行較多的研究,利用江南白鵝雜交配套系,母鵝是體型中等偏小,產蛋量較高的二元雜交母鵝,可降低苗鵝成本,公鵝是生產速度快、肉質好的浙東白鵝等,可提高商品肉鵝的肉用性能,進行三元雜交商品肉鵝及苗鵝生產。我們已擁有現成的白鵝良種、飼養管理規程、飼料配方技術、疫病防疫規程、鵝肉加工技術、肥肝生產技術、活拔鵝毛技術、鵝裘皮生產技術等,有效克服了技術風險。
全國各地各具特色的鵝市場和國際市場已經形成2.3.1 南京地區有巨大的鵝肉市場。
南京鵝肉市場巨大,南京鹽水鵝是地方名特優和旅游產品,銷量大,市場輻射面廣。南京的鹽水鵝、板鵝及鵝內臟制品是久負盛名的旅游產品,到南京不吃、不帶鹽水鵝,等于沒有真正到過南京。鵝加工廠、加工點遍布城鄉各地。
浙江省和廣東省的地方特色鵝產品聞名全國。 如以浙東白鵝為原料水煮而成的“寧波白斬鵝”、溫州地區的特產“溫州熏鵝”、“溫州燒鵝”、主要出口港澳和東南亞地區的“寧波凍鵝”、廣東省的“燒鵝仔”等聞名遐爾,這些名特鵝產品的加工對養鵝業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 2.3.3 創立名牌,在加入WTO之后,搶入國際市場。養鵝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隨著加入WTO后各種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減少,促進了各種鵝產品的出口,而國際市場興起的綠色壁壘較難阻擋中國的鵝產品。
公司+科技+農戶+政府的模式可行
首先有龍頭企業投資;廣大農戶有飼養肉用仔鵝(商品肉鵝)的傳統;種草養鵝全程技術成熟先進,可操作性強;各級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政策上正在加大力度給以支持、傾斜。龍頭企業投資辦種鵝場和孵化場,結合依托技術部門,以飼養種鵝為主,適當養一些商品肉鵝以作示范,適當時發展加工廠;龍頭公司向農戶提供苗鵝、飼料、疫苗及技術服務,利用廣大農戶的勞動力和土地等資源,商品肉鵝銷往市場(或龍頭公司的加工廠),增加公司和農戶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