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雞屬于國家保護動物,生活在野外;家雞是普通的家禽,靠人工飼養。本來,兩者的生活并沒有交集。可如果把它們放在特定的環境中,會產生什么結果呢?經過多年探索和嘗試,市森林動物園珍禽繁育中心首次成功孵化并培育出野雞與家雞的雜交新品種。
市森林動物園珍禽繁育中心位于市森林公園北門東側的一座小院里。昨日上午,該繁育中心的孵化師傅劉艷斌指著籠子里的一只黃色的雞說:“這只雞明顯比家雞要活躍,因為它是雜交新品種,以前你絕對沒見過!”
“雖然它是公雞,但它并沒有雞冠。它的羽毛顏色像家雞,體形卻像野雞。它比家雞飛得高,但比野雞飛得低。它的性情比家雞野一些,比野雞要溫順一些。它的體重比野雞重一點,比家雞輕很多。”劉師傅這樣描述這種新的雜交雞與野雞和家雞的不同。
培育出野雞與家雞的雜交品種,是劉師傅多年來的心愿。近年來,他曾進行過多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由于野雞與家雞的性情大相徑庭,讓它們自然交配的幾率很低。為了讓野雞和山雞日久生情,劉師傅早早地就將森林動物園內的一只雄性野山雞放進了繁育中心內的家雞籠內。可喜的是,今年四、五月份,在野雞與家雞的發情期,劉師傅觀察到,野雞與家雞開始有交配行為。一段時間之后,籠子里的幾只母家雞陸續產下80余枚蛋。
劉師傅收集這些雞蛋,集中放到自己設計制作的一個孵化器內進行人工孵化。雖然這個由木箱制作的孵化器十分簡陋,主要靠被子、燈泡、水來調節溫度。但經過劉師傅20多天的人工孵化,今年7月份,終于有5只小雜交雞破殼而出。其中,兩只小雞的身體過于弱小,不到兩天就夭折了。經過劉師傅5個月的悉心照顧,幸存下來的這3只雜交雞漸漸長大,身體健康,但個頭明顯比一般家雞小。“可惜的是,成活的這3只雜交雞全是公的。”劉師傅說。
目前,這種新的雜交雞,在森林動物園珍禽繁育中心內飼養,僅作為科研的需要,進一步研究其免疫性、抗病性,以及基因的穩定性等。據了解,外地也曾孵化出野雞與家雞的雜交品種,如果進行規模化飼養,具有一定商業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