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野生蜈蚣的資源大量減少,而藥用蜈蚣的價格不斷地上升,因此很多人嘗試人工養殖蜈蚣,而蜈蚣是一種在冬季會出現冬眠的動物,因此可以在冬季利用蔬菜大棚來養殖蜈蚣,打破蜈蚣的冬眠性,進行無冬眠蜈蚣養殖:
一、蔬菜大棚建設
1.大棚搭建
養殖蜈蚣應選擇在遠離市區及人口聚居區,找土質較好、周圍有樹的70~80平方米的空地,用來搭建相當于日光溫室模式的蔬菜大棚。與一般溫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頂部塑料膜的上面,除了每間隔0.5米要加一個草苫子外,還要在草苫子上面多鋪一層塑料膜。然后將雙層塑料膜分別壓緊固定好,這樣可以使大棚的溫度一直保持在高溫恒溫的狀態,達到保溫的效果。另外還要在大棚兩邊的墻上開幾個通風用的窗口,以便在溫度過高或者濕度過大時進行通風排濕。蔬菜大棚室內面積一般為70平方米左右。建好大棚后可以在大棚的周圍栽種一些南瓜、佛手瓜等,待瓜蔓長成以后,可以與周圍的樹木一同為大棚遮蔭。
2.棲息床
一般可以建成瓦片碼的棲息床或磚塊碼的棲息床。瓦片碼的棲息床最少得用兩個瓦片疊放在一起,疊放時,使兩瓦片的突起部分相互支撐,瓦片之間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棲息。棲息床的間距為10~15厘米,行距為30~40厘米。磚塊碼的棲息床是用磚塊按一定的方式碼成的,磚與磚之間保留一定的縫隙作為蜈蚣的居所與鉆爬通道。建好棲息床以后,飼養人員還應用1/1000的高錳酸鉀水溶液為棲息床及大棚內蜈蚣活動的場所進行消毒,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3.供熱設施
冬季升溫是打破蜈蚣冬眠的一個關鍵環節,安徽蕭縣的養殖戶采取煤火爐加熱的方式供熱。
4.塑料薄膜貼墻防逃
在建好蔬菜大棚后,可采取塑料薄膜貼墻法來防止蜈蚣逃跑,就是在大棚的內壁貼50多厘米高的光滑的塑料膜。光滑的內壁可以有效地防止蜈蚣逃跑。
5.栽種蔬菜
在蔬菜大棚里,鋪設好蜈蚣棲息床后,要在棲息床之間栽種一些蜈蚣喜歡吃的小青菜,如小油菜、小白菜等。
6.飲水設施
在蔬菜大棚里,還應設置供水設施為蜈蚣提供飲用水。常用的供水設施是用淺一點的飲水盤,飲水盤需嵌在蜈蚣活動場地的地面下,飲水盤口應與地表面相平,且方便移動。在飲水盤底部鋪放一層水砂,以防蜈蚣飲水時掉進水里難以爬出。水盤在大棚內應多設幾處,以方便蜈蚣飲水。另外,大棚內菜葉上的露珠也可以為蜈蚣提供飲用水。
二、引種與投放
大棚及配套設施建好后即可引種。做種的蜈蚣不但要符合國家藥用標準,在其他方面也需有很強的優點,如生長速度快、周期短等。做種的蜈蚣最好是已達四齡的成蟲,體長在11厘米左右。引種的時間原則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以立夏前后(5月上旬)引種最合適,這時候的雌蜈蚣已經進入繁殖期,即將產卵。雌蜈蚣是否懷卵很容易看出,懷卵后的雌蜈蚣腹部明顯膨大。雄蜈蚣體形較瘦長,活動靈敏,爬行速度快。投放時,雌雄蜈蚣應按4∶1的比例投放,投放密度為每平方米500條,7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般投放蜈蚣35000條左右。
三、蜈蚣的飼養與管理
1.孕育期的飼養與管理
餌料:種蜈蚣的餌料主要以鮮活的黃粉蟲大的幼蟲為主。人工養殖的黃粉蟲質優價廉,很適合用來飼喂蜈蚣。
飼喂:蜈蚣有晝伏夜出的習性,白天在窩內棲息,夜間出來活動、覓食。晚上8~12時是蜈蚣出來活動的高峰期,天亮以后就難以見到蜈蚣了。所以,一般在晚上8點左右喂食最為合適。另外,剛引進大棚的種蜈蚣屬四齡的成蟲,雌蜈蚣正處于孕育期(30~40天),在這期間雌蜈蚣有大量進食和積蓄營養的習性,應投喂足夠量的黃粉蟲,使蜈蚣吃飽吃好,便于多產卵。喂食時不要翻動蜈蚣的棲息地,以免其受驚影響產卵及孵化。
每天的投餌量需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因為每條蜈蚣并非每天都攝食,而是每飽餐一頓后2~3天內不再進食。但不可能所有的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另外的2~3天都不取食,因此每天都得投喂,每天投餌量不一定一樣多,只能根據經驗確定,如果頭一天投喂的餌料全吃光,第二天可略增加一些,如發現有剩余餌料,第二天可略減一些。另外,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內新鮮的蔬菜,也可減少一些疾病的發生。
供水:每天換水一次。注意換水時要清洗干凈飲水盤,以免蜈蚣在取食時將食物殘渣帶入水中污染飲用水。
合理的溫、濕度:種蜈蚣生長溫度應保持在25~35℃之間,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60%~70%之間。種蜈蚣投放大棚時正值春末夏初時節,早中晚的溫差相對比較大,早晨和晚上應堵嚴通風口,關好門窗,使大棚內的溫度保持在恒溫狀態,中午應通過灑冷水進行降溫,并打開通風窗口進行降溫排濕,以免溫度過高或濕度過大影響種蜈蚣的生長發育。
防種蜈蚣逃跑:對孕育期的蜈蚣必須不定期地進行巡視檢查。只要大棚內壁上有一條垂直的粗糙的劃痕,蜈蚣就可沿此劃痕爬到棚外,造成大量逃逸。尤其是雌蜈蚣在臨產期為了尋找合適的產房,會到處亂爬,因此,在管理時,一定要經常檢查大棚內壁上貼的光滑透明膜是否完好光滑,有無劃痕,接口是否嚴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現皺折等。如塑料膜表面有粘滯性灰塵或污物也應及時清除,以免構成蜈蚣逃逸的“扶梯”。若發現塑料膜被蜈蚣咬破,應馬上用透明膠補好。
2.產卵及孵化期的飼養與管理
蜈蚣為卵生,壽命在6~10年。產卵期的溫度應保持在20~28℃,濕度不宜太大,控制在50%左右即可。蜈蚣在產卵時最怕驚擾,若受驚擾,它就會停止產卵或將卵粒全部吃掉,這就是蜈蚣的保護性反應。在蜈蚣產卵時,一定要保持環境安靜,不要有大的噪聲,不要去翻窩觀看。蜈蚣在不受外界驚擾的情況下,順利產卵過程需2~3小時。蜈蚣產完卵后,會側轉身體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團,懸空抱在懷中進行孵化。蜈蚣產卵、抱卵孵化的時間為40~50天。在這期間,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不離開卵或幼體,可以不投食,但必須按時加水,將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溫度控制在20~36℃之間。在這期間如果溫度、濕度不合適,則會使孵化中斷,胚胎停止發育而死亡。另外,蜈蚣孵化期正值炎熱的夏季,應經常在大棚里灑冷水降溫。并且每天必須開啟門窗排濕,以防止高溫高濕使蜈蚣患黑毒病而死亡。如果孵化條件合適,經過40多天后,2~3厘米長的小蜈蚣便會脫離母體,出來活動覓食了。
3.共育期的飼養與管理
共育期是指成蟲與幼蟲在一起混養的時期。在共育期,應維護好大棚內的溫濕度,溫度保持在25~30℃之間,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如果溫度過高,達到38℃以上時,蜈蚣體內的水分就會散失,它的一切活動都將停止;如果溫度升至39℃以上時,其身體會干枯死亡。在多雨的季節,飼養人員應多注意大棚內的溫濕度,及時進行升溫排濕,防止低溫高濕,防止蜈蚣患上腹脹病。到了冬天,當大棚內溫度低于20℃時,飼養人員應及時點燃供暖爐升溫,并不定時地灑水,增加濕度。另外,在共育期應盡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的最底層,以利于其吸收水分,快速生長。
適宜的餌料:小蜈蚣的餌料應以多汁、柔軟的動物餌料為主,如黃粉蟲的小幼蟲、精肉等,投喂時精肉應剁成肉泥。而雌蜈蚣和成體雄蜈蚣還是應以飼喂黃粉蟲大的幼蟲為主。
供水: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飲水盤外,還要放置吸水海綿。飼養人員每天要不定時地在吸水海綿上灑水,使它一直保持著蓄水狀態,以保證小蜈蚣正常飲水的供給。
防幼蜈蚣逃跑:幼蜈蚣體小足多攀附逃跑能力更強,一般養殖人員很難發現,與成體蜈蚣相比更難防逃,這就需要養殖人員在日常管理中多注意觀察,隨時檢查,多加防范,及時擦拭干凈墻壁上的塑料膜。
四、疾病防治
脫殼病:此病多發于雨季。棲息場所濕度過高,由真菌引起。初期表現為蜈蚣躁動不安,來回爬動,后期行動滯緩,最終因不食不動而死亡。發現病體和死亡的蜈蚣要及時揀出,然后用阿莫西林0.25克,研成細末,加入1000克飲用水中拌勻供蜈蚣飲用。連喂數日,直至病愈。
五、成體蜈蚣的采收
幼蜈蚣生長到四至五齡,體長達10厘米以上時,絕大多數都已達到了藥用標準,而且都已進入了性成熟期,此時也正是商品蜈蚣最佳采收期。采收主要以雄體和老齡雌體為主。采收時要從中挑選出個體肥大、健康強壯、體表色澤鮮艷、活動力較強的蜈蚣,并按4∶1的雌雄比例選留好種蜈蚣,其余均可以作為商品蜈蚣進行采收。采收時間一般是在每年的4~5月份。蜈蚣有1對顎牙,是自衛與攻擊的有力武器,因此采捕時要準備好工具。通常是用竹筷、鑷子作為采捕工具,以光滑塑料水桶為存放器具。采捕時,先將瓦片揭開,發現蜈蚣后用筷子或鑷子夾住,放入存放器具內。
六、蜈蚣成蟲的加工與儲藏
將蜈蚣放入盆中,用70~80℃的熱水燙死,應注意水的溫度不宜過高,否則會將蜈蚣燙爛。然后將蜈蚣伸直拉長,用大頭針訂在硬紙片上,置于陽光下曬干。然后每100條捆在一起,用塑料膜包好裝在紙箱中封嚴,存放于陰涼干爽處待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