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網民稱在廣西南寧江南區沙井鎮附近發現大型蝸牛,數量眾多,且已禍及菜地。有記者實地調查發現,不少紅薯、芥菜葉上都有密密麻麻的小洞,地埂上的石頭下面則隱藏著一堆堆蝸牛,大的跟雞蛋相仿。將一些蝸牛用石塊敲碎后,還能看到黃豆大小的蝸牛卵。
經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動植物檢疫監管處鑒定,該蝸牛是非洲大蝸牛,被我國列為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這次發現非洲大蝸牛,嚴格來說并不能算新的'生物入侵',因為早先就有。氣候變暖、濕度增加、食物豐富,都會讓這種蝸牛的數量增加。"貝類研究專家、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陳德牛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介紹,非洲大蝸牛又名"褐云瑪瑙螺",屬熱帶、亞熱帶物種,繁殖能力強。一只蝸牛一次能產卵600至1200顆,一年一般可繁殖兩到三次,卵在適宜條件下會在十天至半個月內孵出幼螺。
據資料記載,這一物種于1931年首次入侵我國福建廈門。"當時,一位新加坡華僑帶回了一盆植物,而植物下面正隱藏著非洲大蝸牛的卵。"陳德牛說。
1979年至1980年,陳德牛在云南調研時曾發現大量非洲大蝸牛。據他們分析,云南河口地區的非洲大蝸牛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被偶然帶回來的,而在西雙版納勐侖鎮等全國其他地區,大部分是由于養殖后被丟棄導致非洲大蝸牛繁殖成災。
“在我國,非洲大蝸牛分布范圍其實很廣。”陳德牛說,主要集中于廣東、廣西、福建、云南、海南等省市,但密度不一定都很高。
他還告訴記者,“褐云瑪瑙螺”這一優美的學名并未改變其害蟲的本質,不少人稱之為“田園殺手”。
“蝸牛屬于間歇性害蟲,會季節性暴發,對農作物、林業、花卉危害非常大。”陳德牛憶及上世紀西雙版納勐侖植物園受困于非洲大蝸牛大暴發時感慨道,“當時很多珍貴的樹苗樹種都被蝸牛毀壞了。”
陳德牛曾經研究發現,一只非洲大蝸牛一天可以進食5克植物。一旦出現大暴發,危害顯而易見。
至于非洲大蝸牛究竟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什么影響,陳德牛表示,對生態環境肯定會造成影響,但具體會造成哪些影響,國內尚缺乏相關研究。
此外,蝸牛作為很多寄生蟲的中介宿主,還可能會傳染寄生蟲疾病。對于不少“吃貨”網友“大飽口福”的意向,陳德牛表示,可以吃,但要處理得當。包括非洲大蝸牛在內的各種蝸牛,其黏液中很可能含寄生蟲、細菌,因此蝸牛爬過的食物不能直接食用,而想吃這些蝸牛,就要對其高溫處理,否則有可能感染腦膜炎、管�蠶叱嫻燃膊 �
“吃”的力量畢竟有限,不能作為消滅田間和野外非洲大蝸牛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擺脫這些“殺手”的困擾呢?
陳德牛認為,由于蝸牛的繁殖對環境的依賴較大,“隔斷區域環境”成為控制蝸牛數量的一招。“將田埂上的雜草都除掉,改變蝸牛棲息環境,這樣它們就不易生存。”
然而,對于田間地頭的蝸牛,這招尚能奏效,但對于野外的蝸牛,情況要復雜得多。
“目前,控制野外蝸牛的數量主要有化學法和物理法。”陳德牛表示,“化學法”是使用“滅螺劑”、“蝸牛凈”等誘殺藥劑殺死蝸牛。不過,用噴灑藥物來消滅蝸牛往往效果不佳,因為蝸牛受到藥物刺激后,其肉體會很快縮回殼里,且大量分泌黏液,這些黏液會稀釋藥物。目前,一般多用誘殺的方法,將蝸牛愛吃的食物(如甜菜渣、白薯等)與藥物混合,蝸牛一旦吃了誘餌就會被毒死。此方法效果相對較好,對人、畜和其他野生動物沒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