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利用大棚養殖蜈蚣陜西蜈蚣養殖技術貴州蜈蚣養殖前景塑料大棚養殖1:白天充分利用太陽的照射提高塑料大棚內的溫度,傍晚時分及時用草衫覆蓋塑料大棚使之保溫,盡可能縮小晝夜溫差,顯著縮短甚至取消蜈蚣的冬眠期,延長蜈蚣的生長時間,提高養殖效益。
塑料大棚養殖由于依賴于太陽光的照射,所以必須注意天氣的變化:遇有雨雪天氣,要及時采取臨時的加溫措施,盡量避免蜈蚣冬眠,如果蜈蚣一旦冬眠,就不要輕易把它喚醒,如果蜈蚣一個冬季里反復冬眠,則會造成較大傷亡;春天來臨,氣溫升高,注意及時通風,一則補充新鮮空氣,二則防止棚內超溫;夏季需要及時揭開塑料布,換上遮陽布,或用草衫進行遮陽處理。
飼料:蜈蚣為典型的食肉性昆蟲,性較兇猛,憑著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顎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類小型動物。蜈蚣食源廣泛,從野外觀察和試養觀察結果,綜合各地飼養經驗,蜈蚣的飼料主要有以下幾類:一類是各種昆蟲,如蟋蟀、蝗蟲、菸蟲、金龜子、稻苞蟲、牛,角蟲、蟬、蚱蜢、蜻蜒、蜘蛛、蠅類和蜂類等的成蟲、蛹、幼蟲和卵。另一類是蠕蟲、蚯蚓、蝸牛、蛤蝓等無脊椎動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內臟等。再一類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時,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黃瓜等瓜果以及蛋類、牛奶、面包等熟制品。此外,人工飼養的蜈蚣也可喂食泥鰍、黃鱔、小魚、小蝦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雖然廣雜,但對食物要求新鮮,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養殖時,必須每隔2~3天就應投一次新鮮飼料。投料前,要徹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饑力強。饑餓時,一次進食量可達自身體重的1/5~3/5。食飽后,十天半月不給食物也不會餓死。同時,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飲水。因此飼養場內必須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時換水,以保持飲水的新鮮、清潔。
產卵與孵化: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產卵期。每條雌性蜈蚣一般產卵量為30~60粒,大多為40~50粒,少數為20粒以下。產卵前蜈蚣腹部緊貼地面,自行挖掘淺的洞穴。產卵時,蜈蚣身體曲成“S”形,卵從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產在自行挖好的淺穴內。在無外界驚擾的情況下,產卵需2~3小時。產完后,隨即側轉身體,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團,抱在“懷中”孵化。蜈蚣產出的卵呈橢圓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徑約3~3.5mm,米黃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彈性。
蜈蚣孵卵時間較長,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過程中,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都在隨胚胎不斷發育逐漸變化。一個月后,卵內初具幼蟲形態,體長約1.2cm,可見卵膜內幼蟲的蠕功;35~40天后,幼體體長約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離開母體;43~45天后幼蟲體長約2.5cm,能離開母體自行尋食。在整個孵卵期間,母體早已蓄足養料,不必給食,否則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蟲被食物污染而被母體食掉,影響孵出率和幼蟲成活率。
母體在孵卵期間,一直不離開卵團或幼體,精心孵化和守護。不時用觸角左右擺動軀趕近身的其他小蟲,并常用食爪撥弄或用口吮舔卵團或者幼體。據觀察,這是母體食爪的基節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體在清洗卵團或幼體,以防止卵團或幼體遭細菌和其他污物的沾染。
蜈蚣在產卵或孵卵期間,若受外界驚擾,就會停止產卵,并把已產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這就是所謂蜈蚣的“保護性”反應。蜈蚣食卵后,多能重新產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產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遲,且產卵少,孵出率不高,影響蜈蚣的產量3蛻皮與生長發育:蜈蚣屬甲殼類的節肢動物,體表覆蓋有幾丁質的甲殼,限制了本身的進一步生長發育。為了擺脫甲殼對進一步生長發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要蛻皮數次。每蛻一次皮,就明顯的長大一次。在胚胎發育中要蛻皮三次,成體一般每年蛻一次,個別蛻二次。
蜈蚣發育的速度較慢,從第一年孵化的幼體到當年冬眠前體長僅約3.3~3.9cm,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條件下體長也只約4.9~6.6cm。所以蜈蚣從產出的幼體發育至成體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時間。生長發育的速度與食料是否充足和進食時間的長短有很大關系。人工養殖中發現同一年產出的蜈蚣,室內養殖的比自然放養的生長發育得快。所以養殖時供給充足的新鮮飼料是提高其產量的重要條件之一。
越冬:蜈蚣屬變溫動物,外界氣溫升降的變化對其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寒冷的冬季威脅著它的生命。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脅,它就鉆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間不食不動,身體呈“S”形或“L”形。冬眠時鉆入層的深度與氣溫、土溫的高低直接相關。氣溫、土溫越低,鉆入土層則越深;氣溫、土溫較高,則鉆入土層較淺。在一般氣溫、土溫條件下,多在土層15~40cm處冬眠;氣溫、土溫低時,可在土層80~100cm處冬眠。若土溫升高,不僅可以推遲冬眠時間,而且可在土層淺處或土表冬眠。由此可見,土溫的高低是影響蜈蚣冬眠時間長短、潛伏土層深淺的關鍵。因此在養殖中,人為的提高冬眠場所的土溫,不僅可以縮短它冬眠的時間,使之安全越冬,而且可相對的增加蜈蚣正常的生活期,有利于提高養殖蜈蚣的產量。比如在蜈蚣越冬前夕,在養殖場開挖80~100cm深的坑,把挖出的泥土與收集的垃圾泥灰按2:1的比例拌和均勻,倒入坑內,把坑填平。然后鋪上適量的磚瓦碎塊放人蜈蚣。再蓋一層細土,最后覆蓋樹枝枯草。這樣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環境條件。
越冬環境條件改善前,土溫低,早、中、晚土溫升降變化大,改善后土溫大幅度升高。早、中、晚的溫差變化小,能基本保持土溫在同一天內無大的變化,有利于蜈蚣安全越冬。蜈蚣越冬環境條件改善后的好處很多,主要有:①經過深翻,疏松了土壤,土層中空氣流通,因土表蓋有細土枯草,磚瓦碎塊下的土中熱量不易散失,增強了保溫能力;并且土中熱量易在磚瓦碎塊間散發,縮小了一天內早、中、晚的溫差。②磚瓦碎塊易吸水,造成了蜈蚣要求的陰濕環境,且磚瓦碎塊間空隙較大,有利于蜈蚣的出入活動和棲息。③垃圾泥灰與土壤拌和后,垃圾迅速腐爛、分解,散發出大量熱能,使土溫升高而較恒定,縮短蜈蚣冬眠的時間。④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微生物,有利于各種小蟲的繁殖,為蜈蚣增加了新鮮的天然食物,起到了為蜈蚣“自然投食”的作用。因此人為改善蜈蚣越冬場所的環境條件,是幫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應予推廣。此外,蜈蚣越冬后,恢復了活動能力,要嚴密封閉飼養場所,防止蜈蚣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