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螞蚱屬于昆蟲綱蝗科動物,共有4500多種。 其成蟲都有一對發達的大顎,主要吃草,特別愛吃禾本科植物,如稻、麥、高粱、玉米和竹類的莖葉,禾本科雜草茂密之處和遼闊的荒地,是螞蚱理想的棲息地。螞蚱掃蕩之處,禾本科植物被吃光,凡是它咬得動的東西幾乎無一幸免。成群的螞蚱可使綠地變成荒原。
螞蚱善飛善跳,頭部的一對觸角是嗅覺和觸覺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對帶齒的發達大顎,能咬斷植物的莖葉。它后足強大,跳躍時主要依靠后足。螞蚱飛翔時,后翅起主要作用,靜止時前翅覆蓋在后翅上保護作用。雌蟲的腹部未端有堅強的“產卵器”,能插入土中產卵,螞蚱產卵場所大都是濕潤的河岸、湖濱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個卵成一塊。從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螞蚱叫“蝻”,需蛻5次皮才能發育為成蟲。雨過天晴,可促使蟲卵大量孵化。螞蚱還具有驚人的飛翔能力,可連續飛行1~3天。螞蚱飛過時,群蝗振翅的聲音響得驚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風呼嘯。
螞蚱的的一生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蟲。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若蟲一生要蛻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蛻皮,是1齡,以后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3齡以后,翅芽顯著。5齡以后,變成能飛的成蟲。可見,螞蚱的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 昆蟲由受精卵發育到成蟲,并且能夠產生后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螞蚱在我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