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螞蚱屬于直翅目蝗科,4500多個種類的統稱。螞蚱中有400多種是農林害蟲,而“蝗中之王”就是人們談之色變的飛蝗。飛蝗在我國有三個品種,即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
據研究分析,螞蚱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其中蛋白質65%左右,脂肪7.7%左右,此外還含有豐定的磷、鐵、鋅和多種維生素。被民間稱為“旱蝦”、“飛蝦”。它在人類的食物史中占據了重要的一環。從公元前五世紀,利比亞惹沙業尼斯人將它當作美食起,到泰國將螞蚱當作消閑食品,印第安人和非洲人將螞蚱作為攝取動物蛋白質的來源泉,直至日本人在世界各地大量收購稻蝗,制成螞蚱罐頭。
我國食用螞蚱也歷史悠久,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共記載了食用和藥用昆蟲76種。“唐 貞觀元年夏蝗。民蒸蝗爆,去翅而食”;徐光啟所著的《農政全書》、《吳書》上稱:“袁術在壽春,百姓饑餓,以桑棍、螞蚱為干飯”。迄今,螞蚱仍是人們喜愛的食品,在云南等許多地方的農貿市場都有出售曬干的螞蚱。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居民捕捉大量成蟲用鹽水煮熟,哂干,去掉翅體上的外殼,留下象是蝦仁一樣的蟲體,貯藏起來備用。河北易縣產的中華稻蝗遠銷日本、韓國,在日本稻蝗銷售市場已占60%的份額。
天津、北京兩地,人們有吃油炸螞蚱的習慣,名曰“油炸螞蚱”。古代蝗區人民,結合治蝗將捕到的螞蚱作為食品,經腌制、曬干或油炸后在集市上出賣,名為“蝗米”、“旱蝦”。農村兒童捉來螞蚱后,將其埋進燒飯的灶膛,利用熄火后的余灰炙烤片刻后扒出,外焦里嫩,香酥味美。
北京趙先生說,每年七八月間,他河北鄉下的親戚都捎幾大袋鹽腌螞蚱來。家鄉山后的草叢里密密麻麻地停著許多肥大的螞蚱,人們空閑時就去捕捉。螞蚱處理非常簡單:一、放在適當的地方陰干;二、用鹽腌起來;三、裝袋保存。吃的時候用油炸一下即可。油炸螞蚱酥脆咸香,和炸小咸魚差不多。趙先生家每天早上都來上一盤,和腐乳、花生米擺在一起,用來佐粥、吃泡飯,味道極好。
不過以往人們吃螞蚱只能在野外捕捉,數量沒有保證,并且有些螞蚱食用后會產生過敏,螞蚱食品因此未能普及。人工養殖螞蚱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所以近三兩年內此項目發展很快。
據新華社2004年10月19日電:在我國最大的蝗區——黃河三角洲,近年來當地農民找到一條致富的好門路,在大棚里養螞蚱,不僅廣受市場歡迎,而且出口國外換回外匯。
據了解,今年,澳大利亞客商已在山東征地,準備建設東亞飛蝗收購基地。目前養殖的“東亞飛蝗”大都為澳大利亞和日本客商訂購。
其實,除了作為食品外,螞蚱還有多種用途。它是一種蛋白質含量極高的昆蟲,其蛋白質含量達蟲體平均干重的一半以上,并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螞蚱是各種家禽、家畜的高級飼料,而且它也是飼料廠極好的蛋白原料。古時,我國人民就已將其做飼料或肥料。《治蝗全法》記載,“蝗斷可飼鴨,又可飼豬。山中有人畜豬,以蝗飼之,其豬初重二十斤;食蝗旬日,頓長重五十余斤。”《捕蝗考》記載,“蝗爛地面,長發麥苗,甚于糞壤。”
研究表明,螞蚱還可入藥,具有止咳平喘、解毒、透疹等功能。可用于治療百日咳、支氣管哮喘、小兒驚風、咽喉腫痛、疹出不暢等,外用可治療中耳炎。經霜的螞蚱可治療菌痢、腸炎等。不過螞蚱的利用還沒有進入工業化開發階段。
螞蚱還可以做成標本,以供各大學進行昆蟲課教學。
螞蚱養殖是特種養殖中的后起之秀,其開發、研究、應用前景廣闊,極有希望成長為一個巨大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