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螞蚱養(yǎng)殖技術中,螞蚱又名蝗蟲,它不僅富含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磷鐵鋅錳等元素,還是治病良藥,能治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fā)熱平喘等,集食用、藥用、滋補于一身,而且許多大型飼料廠家都需螞蚱干品磨粉做動物飼料添加劑,所以螞蚱的人工養(yǎng)殖前景廣闊,市場越來越好。
螞蚱養(yǎng)殖技術之螞蚱的生活習性:
一、食性和取食危害方式
成蟲與蝗蝻的食性相同,均為植食性,而且成蟲期補充營養(yǎng)強烈,約占一生總食量的75%以上。它們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將大面積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造成農(nóng)、林、牧業(yè)重大經(jīng)濟損失。有些種類僅食單子葉或某些雙子葉植物,如在正常情況下,東亞飛蝗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屬于寡食性害蟲;而短額負蝗主要取食豆科、錦葵科、旋花科、菊科、十字花科等多種雙子葉植物,一般不食禾本科植物。有些食性范圍則較寬,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均取食,屬于典型的多食性種類,如山東省沾化縣植保站調(diào)查,大墊尖翅蝗可達10科29種植物,其中對禾本科、莎草科、藜科、馬齒莧科、十字花科和菊科植物最喜食。當干旱季節(jié),它們更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經(jīng)充分消化即排泄出體外,以便從中獲得大量水分,供給生理代謝需要,從而增加了對作物的危害程度。
二、活動習性
成蟲與蝗蝻都是夜伏晝出,白天活動,但陰雨天和大風天活動較少,甚至不活動的生活習性。有些種類的蝗蝻具有群居性,如在晴朗天氣,東亞飛蝗蝻密度較大時,蝗蝻由棲息處逐漸轉向陽光處;當?shù)販厣吆螅闰锛谐牲c、片狀態(tài),并且相互重疊堆積。當飛蝗蝻密度大時,由于相互感覺而形成條件反射,加劇活動,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靜伏、擁擠,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躍群遷。當成蟲期密度較大時,在條件反射作用下,可以通過盤旋飛翔逐漸群集成群,最終造成大規(guī)模遠距離遷飛。多數(shù)蝗蟲無趨光性或無明顯的趨光性,僅部分種類僅具有較弱的趨光性。當炎熱的白天靜止時,它們常將身體縱軸順著太陽光,以便減少因輻射面積大造成體溫過高;而在溫度較低靜止時,常將身體縱軸與陽光垂直,以便增加接受輻射面積提高體溫。
三、產(chǎn)卵習性
成蟲的產(chǎn)卵前期較長,一般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產(chǎn)卵。雌成蟲將卵聚產(chǎn)在土下。產(chǎn)卵時,首先選擇適合自己的地勢、土質(zhì)和地貌,再將腹部插入土表,利用兩對鑿狀產(chǎn)卵器的擴張力向下逐漸加深鉆土成孔,直至整個腹部拉開節(jié)間膜入土為止,然后將卵逐粒產(chǎn)出,同時分泌排出膠質(zhì)性腺液體,產(chǎn)卵畢,再排出大量此液體封閉卵室孔口。因此,卵囊是由卵粒外包著泥土和膠狀物等形成的囊裝物。其形狀、結構、大小和所含卵粒數(shù)量因種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