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辟蹊徑來養鹿
近日,記者來到紳帶村梅花鹿養殖場。陳丁就和幾個村民圍在一起說笑。不久前,他剛剛接到一筆生意,眼下,正動員村民將庫存的鹿茸取出包裝。
提及養殖行業,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養鴨、養羊、養雞等,養殖梅花鹿,大家都覺得稀奇。然而,從事梅花鹿養殖,絕不是陳丁就一時沖動。2005年,他和同鄉一起去外地打工,恰逢當地一個保健品企業舉行產品宣傳活動,在眾多展品中,他的目光被梅花鹿的衍生品鹿血酒、鹿茸、鹿筋骨等吸引住了。
“梅花鹿一身都是寶,有著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陳丁就告訴記者,他意識到養殖梅花鹿的潛力巨大,決定從事梅花鹿養殖。
艱難摸索得回報
由于缺乏經驗,陳丁就和幾個合伙人只能邊學習邊摸索。他們先后多次到外地養殖場考察,學習梅花鹿養殖知識。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無疑是痛苦的,加上梅花鹿繁育周期很長,基本上一年只能生產一只,幾個合伙人因為年齡、身體、失去信心等原因,選擇了退出,而陳丁就一直堅持著。
“記得當年第一批梅花鹿進場時,由于鹿天生‘怕生’,我一走近,它們就驚得四處逃竄,只有進貨方飼養員可以接近它們。”陳丁就感慨,為了和鹿群親近,有一段時間他幾乎天天睡在鹿場里,讓鹿群熟悉自己的氣味,加上每天喂食、打掃衛生,鹿群才慢慢接受了他。
為了養好梅花鹿,陳丁就還多次向有經驗的人取經,并買回養鹿書籍學習。他的堅持慢慢有了回報,如今,鹿場僅鹿茸就可年收入近10萬元,加上鹿血、鹿肉、鹿鞭等產品,盈利達近20萬元。
嘗試多元化養殖
鹿場運行穩定,收益增加了,養殖模式單一和運輸成本高等問題又困擾著陳丁就。在當地政府引導下,他開始嘗試多元化養殖。
“政府給鹿場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為發展支了很多招,我對養殖梅花鹿的前景充滿了信心。”陳丁就說,多年前,他在鹿場周邊承包了近百畝土地用來種植銀杏樹,用銀杏樹葉子喂養梅花鹿,這樣在保證營養的同時還降低了成本。
明年元旦,京臺高速洋里出口有望正式投用,屆時從福州市區到陳丁就的養殖場只要約40分鐘時間,這讓他有了新想法。“如果交通方便了,來山區玩的人也會增加,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寄養梅花鹿、開發生態休閑農業等多元化方式,讓鹿場發展得更好。同時吸收當地工人,解決部分就業問題。”對鹿場的未來,陳丁就充滿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