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由二級保護動物提升為一級迫在眉睫
世界自然基金會東亞野外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地區項目負責人徐宏發表示:“這幾年,中國查處的一些成噸的穿山甲案,基本上都是從東南亞走私過來的,而這種大規模的走私也給東南亞的眾多穿山甲帶來了滅頂之災,目前在柬埔寨、越南和老撾的森林中,穿山甲已經所剩無幾。”
雖然穿山甲在亞洲各國都受到法律的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于2002年也禁止任何穿山甲的國際貿易活動。然而,在巨大市場需求和經濟利益的刺激下,這些法律條款并沒有發揮足夠有效的作用,直接導致穿山甲在東南亞的很多地區已經滅絕。
由于缺乏相應的基礎調查,國內很多地方并不清楚本地究竟還有多少穿山甲分布,對其瀕危狀況大多數地區和相關機構并不了解。穿山甲的繁殖比較緩慢,每年一胎,每次通常只產一仔,偶產兩仔,遭到大肆捕殺后極易滅絕。
1988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穿山甲被列入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由二級升為一級并不是沒有先例。最近幾十年以來,由于市場的巨大需求和價格的極大誘惑,中國非法盜獵麝類動物活動一直十分猖獗,麝類動物的棲息地也不斷遭受破壞,資源狀況急劇惡化,其中原麝和黑麝已瀕臨滅絕。
為從根本上扭轉我國麝資源危機的嚴峻形勢,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林業局于2003年2月21日發布第7號令,將麝科麝屬所有種類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麝類動物成為了1988年以來截至目前中國唯一保護類別從二級升為一級的物種。麝類動物保護級別提升以后,中國國家林業局也出臺了一些更為有力的保護措施,并鼓勵進行人工馴養和繁殖。這一系列措施,對麝類動物的保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穿山甲的保護也可以比照這樣的方法進行。
目前,對穿山甲人工繁殖和飼養也作過一點試驗,但不太成功。
五 “不吃不藥”只是保護的一種手段
2007年,我決定去對中國的森林破壞做一些更深度的調查的時候,我到了江西某旅游區。
由于該旅游區發展非常快,在游客無遮攔的嘴的帶動下,發展出一個新型的產業——野生動物捕殺銷售業。
在該旅游區一個必然要經停的鎮,發展出了一個名叫“天街”的游客消費品市場。在這個市場里,有一條專門提供餐飲服務的街。幾乎每一家店的門口,都擺著幾個銹跡斑斑的鐵籠子。里面,關押著野雞、竹鼠、野豬、“山熊”——豬獾或者狗獾;旁邊的塑料大盆里,匍匐著一兩只陸龜、幾只野生甲魚,一些野生的魚類;網兜里,則一定有好幾種青蛙在那等候“鮮活點殺”——它們中有的是野生的,有的是養殖的。
更多的秘密藏在店面里。為了獲得更真實的情況,我假裝“明天”要有兩桌的客人要宴請,想看看各家的野味貨色。十幾家看下來,發現店家大體都能夠賣黃麂、水鹿、娃娃魚、穿山甲、蛇,有些店家還承諾能夠賣貓頭鷹,把貓頭鷹和蛇一塊做成湯,叫“龍鳳湯”。
店家的經營方式非常靈活,只備少量的貨,一般在顧客明確點了菜之后,馬上打電話到某個野生動物經銷商那要貨。我試圖設法接近、采訪一位野生動物經銷商,但一直沒有成功。不過,穿山甲供應是豐富的,幾乎每一個店家的冰柜里,至少都有十幾只冰凍的穿山甲,它們被剝去了外甲,剩下一堆可惜的肉。這些肉半紅不白地縮成一堆,沒有人知道它們來自哪里,只知道它們將要去向何方。
熟悉情況的人不承認這里的野生動物來自本地,他們說這些東西來自吉安的遂川縣、湖南的永新縣等地。只是這里游客多,銷售起來便捷快速一些。
如果說,吃穿山甲的風氣還有可能被“八項規定”這樣的抵制奢糜之風的戒律所打壓的話,那么,用穿山甲鱗片入中藥,在中國則是一個永遠不肯放棄的追求。
穿山甲由于能夠打洞鉆地,因此,中醫相信它擅長“通”。而中醫認為好多病,都是因為淤積和不通所至,于是,穿山甲的甲片,幾乎成為“百通之神”。
《本草綱目》創造了穿山甲的迷信:“穿山甲入厥陰、陽明經。古方鮮用,近世風瘧、瘡科、通經、下乳,用為要藥……凡風濕冷痹之癥,因水濕所致,渾身上下,強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于五積散加穿山甲七片,炮熟,同全蝎炒十一個,蔥、姜同水煎,入無灰酒一匙,熱服取汗,避風。”
《醫學衷中參西錄》說得更神奇:“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以治疔癰,放膽用之,立見功效。”
百度百科這樣形容它的甲片:“穿山甲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堅硬的硬殼令猛獸難以咬碎或下咽,穿山甲的外殼是由被稱作角蛋白的有機骨骼結構組成,它大約占穿山甲總體重的20%。當大型食肉動物試圖去咬縮成一團的穿山甲時,穿山甲也會利用肌肉讓鱗片進行切割運動,割破敵人的嘴巴,試圖吃掉穿山甲的動物會被割成重傷。”
當然,這是一個尚且活著的穿山甲可能的御敵之功。對一個死去的穿山甲來說,它的甲片在中國的命運,就是成為“通經下乳”的中藥。
六 加大打擊力度才是最有效的保護
在中國,幾乎所有參與野生動物保護的人都明白,被吃以及被當成中藥尤其是神奇的中藥,是中國諸多野生動物走向滅絕的主要原因。因此,不吃,不藥,是從公眾消費角度,倡導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路徑。
到目前為止,不是因為被吃而瀕臨“中國新瀕危物種”的物種,只有江豚。江豚的肉不好吃,而且有一點輕微的毒性,但仍舊擋不住有人想做它的生意。有一只可憐的江豚,甚至被運到了烏魯木齊的菜市場,準備以每斤80元的價錢銷售。
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干事長張醒生認為,穿山甲和魚翅一樣,它被吃其實不是因為它作為食物有多好吃,或者它的體內含有多么不可或缺的營養,它被吃完全是因為“賄賂經濟”與“炫耀心理”作祟。
而“不藥”就有些艱難,要想說服“國家藥典委”將穿山甲逐出中藥典,幾乎比登天還難。想要說服公眾不用穿山甲甲片“通經下乳”,也是難上加難。環保志愿者金曉潔注冊了“穿山甲學社”的新浪微博,爭取在保護穿山甲方面能夠有所作為。她認為:“當然還有一個辦法是尋找替代品,當前已經有一個替代品出現,說服公眾為了保護穿山甲而主動選擇替代品,也許是環保組織推進穿山甲保護的一個重要通道。”
但金曉潔也不知道,替代之路在何方。要說服一個迷信“珍稀奇異”的國家的個體放棄對自己身體的迷戀,而走向尊重物種的保護之路,難上加難。
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加強對捕捉、運輸、銷售穿山甲行為的打擊力度。即使穿山甲沒有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繼續停留在國家二級的序列中,全國的森林公安、海關部門,也都應當加大對涉及穿山甲的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而公眾的舉報和環保組織的介入,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輔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