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試點生鮮雞上市已近4個月,三家試點企業不斷增加生鮮雞的出貨量,滿足市場需求。目前,廣州市的活禽檔大約有2900家~3000家,此次試點298家,檔口試點范圍占廣州全市十分之一左右。
對于停賣活雞,改賣生鮮雞,短期內市場接受程度肯定會受影響。為此,廣州市政府安排了715.2萬元財政補貼資金,鼓勵檔口升級改造。檔口拆改費每檔補助9000元;冷藏設備配置費每檔補助1個冰柜、1個低溫銷售專柜的購置資金11000元;對試點市場內5月5日在冊的原活禽檔經營者,通過以獎代補方式給予4000元的一次性經營引導補助。以此減輕試點的阻力。
但依目前的銷量態勢,檔口的收入受到了影響,不少經營戶認為,政府補貼的4000元升級改造資金不夠支撐檔口一個月的利潤下滑。有經營戶開始轉行或繼續觀望,甚至偷賣光雞增加收入。
而對于三家試點企業來說,自然承受更大的風險,銷量遠不及產能,一條先進的屠宰加工線在幾千萬元,還要安排專門的人員送貨出貨,聯系業務,賣價又不高,“無疑是虧本經營”,廣東省家禽業協會會長陳迎豐肯定地說。
但也有人說是因為居民消費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如香港生鮮雞推出頭半年,銷售額下降非常明顯,有的甚至超過五成。
廣東人吃雞大都喜歡白切雞或煲湯,對食材追求鮮活,認為新鮮的活雞才能烹調出喜歡的味道。據了解,廣東的多家酒樓,大多以“白切雞”為鎮店主打菜,因此對食材原料要求較高,店里的雞均是在當地批發市場宰殺好,再運回店里加工,基本不用生鮮雞。甚至是采用特定的養殖場,每日有專人親自到雞場揀雞,再統一送往屠宰廠宰殺,最后送到店里烹制,保證新鮮。廣州市一些酒店也表示,店內的招牌雞菜式,一定不會使用生鮮雞。
盡管媒體、專家、供應商等紛紛表示,生鮮雞上市已是大勢所趨,工藝上講究、且一天內上到市民餐桌的生鮮雞,口感和現宰差別不大,但仍有不少市民表示,通過活雞的眼睛、毛色、雞爪可以判別一只雞好不好吃,但生鮮雞卻無從判別,更難以辨別是否有病死雞,認為生鮮雞只適合做“重口味”的菜。
陳迎豐告訴筆者,事實上,四個生鮮試點區域內的不少居民,特別是老年人,依然冷對家門口的生鮮雞,而是坐著地鐵去周圍不受限制的區域購買活雞。還有一些流動商販受制于農貿市場內的管制措施,偷偷地在市場附近的角落旁銷售活雞,沖擊生鮮雞市場。
有業內人士表示,“生鮮雞”的提法是一種折中,一方面區別于毛雞,另一方面也希望提醒廣大市民,這種雞肉的口感良好,與鮮活雞肉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