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鵪鶉是一種古老的鳥類,分布極廣,品種繁多。其肉和蛋營養豐富,味美適口,與人類的關系源遠流長。早在5000年前埃及的壁畫上就有鵪鶉的圖像。金字塔上也有食用鵪鶉的記載。中國是野鵪鶉主要產地之一,也是飼養野鵪鶉最早的國家之一。《詩經》中有過“鶉之奔奔”,“不狩不獵,胡瞻爾筵有懸鶉兮!”的詩句,戰國時代,“鶉”被列為六禽之一,成為筵席珍肴。
到了唐、宋以后,對它的生態和生活習性已有不少描述記載。鵪鶉的早期馴養目的不是為了食用,而是為了賽斗,賽鳴。唐、宋時期賽鶉在皇宮和民間都非常盛行。到了明代,已逐步發現其藥用價值。清朝康熙年間貢生陳面麟著有《鵪鶉譜》,書中對44個鵪鶉優良品種的特征、特性分別作了敘述。對飼養各法如養法、洗法、飼法、斗法、調法、籠法、殺法以及37種宜忌等均有詳細記載。這對中國發展鵪鶉飼養帶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較大規模的馴化和飼養起源于日本。在1596~1781年,日本便有了籠養鶉,到1911~1926年,日本便涌現了專門從事鵪鶉繁殖改良方面的研究,培育了具有實用價值的日本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近30年來,日本的養鶉業漸漸發展,其飼養數量曾經較長時間居世界之首。現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很重視鵪鶉的飼養,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朝鮮、東南亞各國均有較大規模飼養。在朝鮮、幾乎每個養場都設有鵪鶉車間。鵪鶉的飼養業,在日本和朝鮮兩國的養禽業中已躍居第二位。中國20世紀30年代開始引進鵪鶉來滬繁殖。70年代開始引進朝鮮鵪鶉,80年代又相繼引進法國肉用鶉。鵪鶉已被人們逐漸認識,視作滋補珍品,其飼養業也逐漸擴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