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7日,記者來到瀘州市江陽區通灘鎮國光村返鄉青年馮祖全的鵪鶉養殖場,還未進入養殖場,便聽到鵪鶉“啾啾”的叫聲。養殖場內,正在清撿鵪鶉蛋的馮 祖全說:“鵪鶉養殖可說是最適合一般農戶的養殖業,生長快,周期短,市場前景廣闊。看嘛,我去年9月投產,現在單賣蛋就能實現純利近11萬元。加上銷售鵪 鶉糞便和控制飼料成本,我3萬多只鵪鶉一年可以帶來20萬元收益。”
聰明勤奮放棄高薪養鵪鶉
今年19歲的馮祖全是江陽區通灘鎮國光村五組村民,他曾跟隨父母到廣東打工。由于吃苦好學,他很快熟練掌握了噴工技能,月薪一度達到6000元以上。這對一個外出務工一年不到的小青年來說,已經十分令人羨慕了。
2010年8月,已經成為噴工技術能手的馮祖全卻作出了一個決定:辭職返鄉回瀘州養殖鵪鶉。原來,2010年5月的一天,他從央視《致富經》欄目上看到一個靠養殖鵪鶉走上致富路的故事后,就深受啟發,而他的一個親戚就是瀘州養殖鵪鶉致富的第一人。
回到瀘州,他就義務加入到親戚的養殖場中來。
在鵪鶉幼苗到下蛋這20多天,為避免鵪鶉苗變成僵鵪鶉,需要工人每間隔10分鐘將擠在一起的鵪鶉分開,一天24小時不間斷,且要持續20多天,這樣的勞 動強度很多人躲都來不及,馮祖全卻找到自己的親戚,主動承擔12個小時的工作量。“這一分苗工作,不只是負責趕開,我也從中掌握了鵪鶉從幼苗到下蛋期間的 養殖和綜合管理技能。”馮祖全說。
由于馮祖全肯學肯干肯吃苦,他的親戚從用藥、消毒、打預防針等,都毫不保留地教給了馮祖全,并表示以后他如果回家創業,還幫他銷售鵪鶉蛋。
2011年6月,馮祖全向親戚提出辭職回家,并在父母的支持下,投資30余萬元,建成了500余平米的標準化養殖場地,購買了食料粉碎機,自己加工食 料,并于8月從成都購回了首批3萬余只鵪鶉苗,開始了創業歷程。馮祖全也成為了江陽區第一個靠養殖鵪鶉致富的返鄉青年農民。

人小鬼大三種渠道增效益
“我的鵪鶉養殖所需的飼料都是自己買回原料加工,鵪鶉蛋也是自己開店批發銷售,我還把鵪鶉糞便長期供應給一蔬菜專合社,鵪鶉養殖實際上給我帶來了三份收益。”在養殖場里,馮祖全撿著鵪鶉蛋,不無喜悅地告訴記者。
去年9月,馮祖全的鵪鶉開始產蛋,3萬余只鵪鶉平均每天可產蛋達90公斤。由于量大,馮祖全不可能零售,只能以出場價9元/公斤賣給批發商。但在這個過程中,馮祖全發現,批發商再倒手賣給餐廳、火鍋店等,價格卻漲到了13—14元/公斤。
馮祖全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去年10月,他在瀘州城里盤下了一家門面,開起了自己的鵪鶉店。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門市月租金加上1個售貨員的工資,每月 支出3500元。而他一月下來的2700公斤鵪鶉蛋要比賣給批發商多收入5000多元,一年下來,他可以多盈利2萬多元。
養殖鵪鶉,糞便處理是個問題。在未養殖之前,馮祖全就考慮到了這一點。
經過考察,他發現,與國光村毗連的魏壩村,這兩年成功躋身于瀘州市萬畝無公害蔬菜核心基地,需要大量農家有機肥料。馮祖全在養殖初期,就與魏壩蔬菜專合 社達成了協議,鵪鶉糞便全部有償提供給合作社,經過沼氣池發酵處理后種菜,每百斤5元。現在,馮祖全的3萬多只鵪鶉產的糞便每天都在2000斤左右,一月 下來,馮祖全賣鵪鶉糞便就可收入3000元。
為降本增效,馮祖全自己購買了食料粉碎機,買回鵪鶉所需的糧食及微量元素自己加工。“自 己加工的飼料,不但質上有了保證,也降低了養殖成本。”馮祖全告訴記者,現在市場上80斤鵪鶉飼料,買回家至少要投2.6元/公斤,而自己就近買原料,每 公斤飼料的成本只有1.96元,每公斤少投8角錢。現在,他的3萬多只鵪鶉一月所需精飼料近2000公斤,自己加工配料每月就可節省近1600元。一年下 來,就節省近2萬元。
“只要精打細算,一年3萬多只鵪鶉賺20萬是綽綽有余。”馮祖全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