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政府、企業間的合作并非簡單的促進當地毛驢養殖產業發展,該項目更承載著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據了解,同心縣借助黑毛驢繁育基地的打造,將當地貧困戶納入養殖園區,讓貧困戶從毛驢養殖中增加收入。“如果同心縣每個貧困戶養殖一頭母驢,每年生一頭驢駒,平均每戶每年就能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同心縣縣委書記馬洪海說,“這可以帶動同心縣2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脫貧的標準,扶貧‘最后一公里’有了希望。”
選擇毛驢繁育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主攻方向,也是同心縣考慮實際條件,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做出的戰略選擇。談及同心縣產業選擇的“心路歷程”,馬洪海頗多感觸:“養羊?近年來羊肉價格持續走低,無法獲得收益。養牛?養殖成本高,飼養難度高,風險又太大。陜甘寧地區一直有養毛驢的傳統,養驢好飼養、疫病少、風險低、收益有保障。養驢收益高,高就高在不僅提供傳統的肉、奶、皮等初級原料,而是深度開發加提取阿膠等名貴中藥和保健產品,這就讓一頭小毛驢的‘身價’翻了幾番。綜合考慮,我們選擇了毛驢養殖這一有特色、朝陽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選擇方向。”
同心縣正在建造的黑毛驢繁育基地,只是一個更大的扶貧計劃的縮影。由寧夏、山東政府部門和企業聯合制定的“毛驢扶貧”計劃,正在籌劃著未來五年如何通過養毛驢讓寧夏更多的人口擺脫貧困。

而之所以這樣一項涉及山東、寧夏兩地多個政府部門、企業的“毛驢扶貧”計劃能夠順利推動,是因為通過發展毛驢繁育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政府+企業+銀行+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已經在多地成功開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這種模式的提出,最早發軔于山東東阿阿膠有限責任公司。據該公司總裁秦玉峰介紹,阿膠飽受驢皮資源緊張的困擾。東阿阿膠在2010年至今的短短幾年中,對阿膠產品提價10輪次,達到每斤阿膠近2000元的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驢皮資源持續萎縮”“驢皮價格上漲”。近些年毛驢存欄量嚴重下降,公司選擇了在山東聊城、內蒙古和遼寧等適合養殖毛驢的地區建設毛驢繁育基地。通過政府引導,公司提供種驢和養殖技術,銀行機構提供金融支持,合作社養殖,貧困戶受益的方式,把發展毛驢產業與實現精準扶貧有效對接。“經過山東、內蒙古等地的實踐,目前養殖毛驢效益十分可觀,每頭基礎母驢綜合效益可達1.2萬元,是精準扶貧和脫貧的好路子。”秦玉峰說。
“毛驢扶貧”模式還有另外一個亮點,就是可以解決養殖業金融供給長期不足的問題。以同心縣為例,雖然2008年以來,通過保證金模式,由國開行、中國銀行寧夏分行等金融機構為農戶提供小額信貸,但由于養殖戶缺少有效的擔保物,導致真正處在貧困線之下的農民很難獲得貸款。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以基地為主體向銀行貸款,貧困戶在養殖園區進行養殖,這樣貸款帶來的實惠最終還是落到了貧困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