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沙門氏菌為兩端鈍圓中等大小的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不產生芽抱,除雞白痢和雞傷寒沙白氏菌外,都有周身鞭毛。
流行特點
各種家畜、家禽、其他動物和人,對沙門氏菌屬的一些細菌有易感性。不分年齡均可感染,豬多發生在1~4月齡(10~15千克)的幼齡豬。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氣候寒冷多變及多雨潮濕季節發生最多。
發現病豬立即隔離,及時治療。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都必須堅持與改善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相結合,才能收到滿意效果。
1 呋喃酮(痢特靈)每日0.4~0.6克,分2次內服,連3~5天。
2 抗生素 氯霉素按每千克體重50~100毫克,每日2次口服。氯霉索注射液,每千克體重20~30毫克,每日肌肉注射2次。
3 磺胺類 磺胺甲基異惡(新諾明,SMz)首次按每千克體重0.1克,維持量0.07克,每12小時服1次。
預防
本病是由于仔豬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不良造成發生和傳播的,因此,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在本病常發地區,可對1月齡以上哺乳或斷奶仔豬用仔豬副傷寒凍干弱毒菌苗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