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羊肺腺瘤病是成年綿羊的一種慢性腫瘤性
傳染病。該病以肺泡和支氣管上皮呈進行性腺瘤樣增生,咳嗽,流鼻涕,消瘦,呼吸困難為特征,最終死亡。其病原為綿羊肺腺瘤病病毒。
一、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該病潛伏期很長,臨床發病多為3~5歲的綿羊。病羊通過咳嗽、喘氣將病毒排出,經呼吸道使附近的易感羊感染。羊群擁擠,尤其在密閉的圈舍中,利于該病傳播。冬季寒冷,可使病情加重,也容易引起羊繼發細菌性肺炎,致使病程縮短,死亡增多。
2、臨床癥狀
潛伏期半年至2年,病羊常突然出現呼吸困難。病初,病羊隨劇烈運動而呼吸加快;隨病程進展,呼吸快而淺表,吸氣時常見頭頸伸直、鼻孔擴張。病羊常有濕性咳嗽;當支氣管分泌物積聚于鼻腔時,則出現鼻塞音,低頭時,分泌物自鼻孔流出。分泌物檢查,可見增生的上皮細胞,常成叢存在。聽診和叩診,可聞知濕羅音和肺實變區。體溫一般正常。血液檢查出現高丙種球蛋白血癥。后期,病羊可能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化膿性肺炎,導致急性、有時可能為發熱性病程。發病率一般為2%~5%,病死率為100%。
3、剖檢變化
病變局限于肺、胸部。早期,病羊肺尖葉、心葉、膈葉前緣等部位出現彌散性灰白色小結節,質地硬,稍突出于肺表面;切面可見顆粒狀突出物,反光性強。隨病的進展,肺臟出現大量腫瘤組織構成的結節,粟粒至棗子大小。有時則一個肺葉的結節增生、融合而形成較大的腫塊。繼發感染時,則形成膿腫。患區胸膜增厚,常與胸壁、心包膜粘連。支氣管和縱膈淋巴結增大,也形成腫塊。體腔常有積液。病理組織學檢查,主要表現為上皮增生,除見有簡單的腺瘤狀構造外,還可見到乳頭狀瘤構造。新增生的上皮細胞胞漿豐富、淡染,核規則,呈圓形或卵圓形,一般為1個核,分裂相少見。在肺腺瘤病灶之間的肺泡內,聚有大量上皮型吞噬細胞。這些細胞常被腺瘤上皮分泌的粘液連在一起,形成細胞團塊。支氣管和縱膈淋巴結常失去正常結構,代之以類似肺內的腺瘤狀構造。
4、實驗室檢查
無菌采血分離血清,用瓊脂擴散和補體結合反應,可檢出陽性病例。補體結合反應一般用于群體檢疫。
瓊脂擴散則既可用于群體檢疫,也可用于個體診斷。
二、防治措施
目前尚無有效療法,也無特異性預防的免疫制劑。平時預防工作極為重要,堅決不從疫區引進羊;進羊時嚴格檢疫。羊群一經發現該病,很難清除,故須全群淘汰,以清除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