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踏進黎景晶的院子,就聽到“咕咕、咕咕”狐貍的叫聲,筆者看到黎景昌的院落里三排籠子整齊地排列著,60多只狐貍在籠子里懶懶地趴著。
一說起狐貍,就讓人想到了狡猾。可農三師四十五團十三連職工黎景昌卻把這些家伙叫“財神爺”,并笑著說向我們道出了養狐貍的由來。
2016年,黎景昌看到中央電視臺七套節目播出的關于養狐貍致富的信息后,受節目的影響和啟迪,他開始尋思自己能不能搞特色養殖靠養殖狐貍致富?從那以后,黎景昌開始留心從報紙、雜志上搜集資料,知道了狐貍屬于一種抗病力強,易飼養、繁殖快的動物,它的毛皮名貴,肉可食用,全身都是寶,且食料簡單、食量小,易飼養。狐貍皮質地輕軟,珍貴,毛皮是目前在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國家供不應求,有廣闊的國際市場,一張小小的狐貍皮可以賣到六百元,少則二百余元,這些堅定了黎景昌走特種養殖闖市場奔富路的信心。12月,他到奎屯一家狐貍養殖場學習了三個月的喂養、防疫和配種技術。
2017年初,黎景昌與連隊領導干部說出了想養殖狐貍的想法后,很快得到了團連兩級部門的大力支持,連隊將一處占地700多平方米的閑置院落給他使用。隨后他又兩次到奎屯學習養殖技術。在一切準備妥當后,黎景昌于11月下旬,自籌資金5萬元到奎地養殖場購進了成年北極藍狐和北極白狐60只,其中38只是母狐。通過一個星期的養殖,黎景昌發現這些狐貍食量很小,平時主要以小魚和魚雜配以白菜、胡蘿卜和玉米面飼養。黎景昌為我們算了一筆帳:一只成年狐一年繁殖一窩,每窩可育7—15只小狐崽,38只母狐就可產崽200余只,每張皮平均收購價在300元左右,一年的收入就有6萬元。
看著黎景昌信心十足地盤算著他的特種養殖致富路,我們衷心地祝愿他能靠特種養殖走向致富路,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職工朋友們能像他一樣,靠種植養殖走向富裕。

“狐貍”一直以來都是“狡猾”“陰險”的代名詞,人人見它避而遠之,可金港鎮后塍街道韓家港村村民丁玉良卻對這家伙“情有獨鐘”,將一本“狐貍經”念得滾瓜爛熟。
11月11日上午,我們慕名來到韓家港村7組151號丁玉良家采訪,晴好的陽光照滿整個后院,53歲的丁玉良正在打掃狐舍,這是他每天必做的工作。連續幾天的陰雨后碰上了好天氣,幾百只狐貍正趴在籠里懶懶地曬著太陽,只有幾只種狐正不明原因地在籠內來回走動、躁動不安,籠子下面幾十只配套飼養的草雞正悠閑地覓食、散步,好一幅農家致富圖。
老丁是四里八鄉遠近聞名的養狐專業戶,五年前,開拖拉機做小生意的老丁看著生意越來越難做,便在特種養殖上動起了腦筋。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報紙上介紹養狐是一門致富的好方法,便隨即從無錫購進了8只當時挺吃香的藍狐種狐,買了些專業書本后,老丁就一邊鉆研書本,一邊摸索著養了起來。可是,一年過去了,購進的8只藍狐一點都不見懷孕的動靜,這下可急壞了他,無奈之下,他從淮陰請回了養狐的老師傅,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第二年,8只藍狐便變成了16只,這下老丁養狐更有信心了。如今,老丁已積累了一套養殖狐貍的經驗,狐也越養越好,現在圈內的狐已經達到了300多只,品種也從原來的藍狐向簡易管理、成熟期短、經濟效益高的貉狐過渡,僅去年一年,老丁就從養狐上獲利5萬元。老丁說,今年的狐貍也已經達到了成熟期,再過幾天,河北的客商就該上門收購了,按去年的行情,每張毛皮可以賣到500元左右,等今年這批全部售出后,收入也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