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蜈蚣經過第一次冬眠期后,即已具備了大范圍覓食、飲水、潛伏等活動的能力,此時便以進入了育成期。蜈蚣的育成期比較長,要經過至少3個冬季,完成6——7次蛻皮,這需要養殖者有堅定的、持久的耐心。此期間飼養管理要點如下:

1、放養密度
育成期蜈蚣的放養密度伸縮比較大,應根據蜈蚣的大小、飼養舍的生態條件、餌料來源的豐富等確定。一般情況下,剛度過一個冬眠期的小蜈蚣每平方米可放養4000條以上,以后隨著蜈蚣的蛻皮長大,其密度相應降低,到5厘米長(完成第三次蛻皮)后,密 度降為2500——3000條/平方米。如果采用多層立體池(槽)養殖,空間小,飼養室又陰暗、潮濕,通風性能差,則放養密度應小些。相反,飼養舍內空氣清新、冬暖夏涼,放養密度可適當大些,則放養密度可適當大些。隨著小蜈蚣的長大,蜈蚣的不合群性也越來越明顯。飼養環境不好,往往導致蜈蚣之間互相干擾,互相傷害。因此隨著蜈蚣的長大,應經常性的調整密度,每蛻皮1次,應使單位面積上的飼養數量下降15%——20%,經過3——4次的調整后,密度即可以相對穩定下來。
2、餌料投喂
育成期的蜈蚣餌料比較豐富,凡野生情況下蜈蚣能攝食的動物都可以作為此期餌料。常用的品種有:蚯蚓、蠅蛆、蝗蟲、蚱蜢 、蛙類、黃粉蟲等等。應掌握好喂料量,既不能飼喂過多,浪費飼料,造成污染,也不能經常斷檔,以名蜈蚣因饑餓而相互殘殺 。
曾有資料介紹:可以采取在飼養土中添加一些動物碎雜肉骨來引誘一些小動物,供蜈蚣攝食。我們認為這不可取;因為這些下腳料不僅會引來餌料動物,更容易引來天敵與蟲害,得不償失。室內養殖時用此法,更不會有何收效。

3、大小分群
應結合飼養密度的調整進行經常性分群,同一池中應盡量飼養年齡相同、個體差異不大的蜈蚣。另外要注意,同齡期的幾窩蜈蚣最好放入同池內飼養,不得無故將同一窩的蜈蚣隨機分配到各個池中養殖,因為我們觀察到蜈蚣間的相互干擾與殘殺往往發生于不同窩的蜈蚣之間,而同窩內發生的較少。每次分群時,只將一些蛻皮遲緩、個體特小、體質較差的蜈蚣挑出分池飼養,而健 康強壯、生長快的蜈蚣仍留在原池飼養。
4、悉心觀察
觀察生長期的未成年蜈蚣可以用短期開燈的方法進行。觀察時間選擇在晚上10點左右,此時大多數蜈蚣都從飼養土中爬出,在飼養土表面或活動場上覓食、飲水、游動。此時可以觀察它們的活動能力、身體發育情況、健康狀態,以及是否進入蛻皮期等。 每次觀察時間不可太長,燈光也不可太強,也不必每天觀察,當察覺到蜈蚣群出現某些異常情況,或氣溫突然變化,或推測蜈蚣 進入了蛻皮期,或實行了某些新措施之后,都應及時觀察群的反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如發現蜈蚣騷動不安,天亮后還有大量蜈蚣不回飼養土中,則應考慮飼養土是否出現了異常,是否需要更換。如發現蜈蚣受驚 或殘食處于蛻皮期的蜈蚣,則應考慮是否密度過大,或環境中是否存在不安靜的因素。發現病蜈蚣時應及時處理是否下降過快、 投喂時間與喂食量是否正確等。

5、注意調節溫、濕度
二齡以上的未成年蜈蚣對溫、濕度要求與種蜈蚣基本相似,由于本期時間特別長,此期間外部氣候變化多,需要養殖者有足夠的耐心與專心。
6、注意防逃、防止敵害侵入、搞好環境清潔衛生
這幾點在種蜈蚣的飼養管理中已經敘述,在此不再重復。

7、適時采收與留種
當蜈蚣生長到第五齡時,絕大多數蜈蚣都已達到了藥用蜈蚣的體長標準而且都已進入了性成熟期。也有人認為:蜈蚣在第四年的夏秋季節,即已性成熟,并且大部分已經交配,雌蜈蚣體內已儲備了足夠的精液。但根據我們對200多條四齡雌蜈蚣的解剖,組織觀察結果,并未發現此期間雌蜈蚣體內儲有精液.所以我們認為蜈蚣的性成熟與交配季節應在第五年春夏出蟄之后,此時也正是商品蜈蚣的最佳采收期。此時,最好將整個飼養池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將所有的蜈蚣都清理出來,放于若干個容器中,從中挑選出個體肥大、健康強壯、體表色澤鮮艷、活動力強的蜈蚣,并將1:4的雌雄比例選好雄、雌蜈蚣作為種用,其余的蜈蚣可以作為商品采收,進行初加工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