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即茸角)是尚未完全骨質化的袋角,即幼嫩時期不脫皮的鹿角。茸的外面覆著生有茸毛的皮膚,內部是致密的結締組織和軟骨組織,富有血管和神經。鹿茸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已經測定出氨基酸達19種,還含有磷脂類、糖脂類、雄茸膠脂、膽固醇、激素類及灰分中的鈣、磷等無機鹽類,這是鹿茸具有特殊療效的基本物質。 根據需要和雄鹿年齡、茸型及長勢,并參考鹿個體生長特點而確定收茸種類。鹿茸一般分鋸茸和砍茸。收獲鹿茸種類主要有:
a.初生茸:育成雄鹿第1次長出的圓柱形茸,鋸下稱之為初生茸。
b.二杠茸:對2-3歲的雄鹿或茸干較小的,宜收二杠茸。
c.三岔茸:5歲以上的雄鹿,茸干粗大、豐滿,宜收三岔茸。
d.四岔茸:馬鹿一般分三岔茸和四岔茸進行收茸。
e.再生茸:在一年中第2次采收的茸,稱為再生茸。

一、真品鹿茸
梅花鹿茸
1.二杠茸
茸體呈圓柱形,具八字分叉一個,主枝稱“大梃”16~20厘米,鋸口4~5厘米,離鋸口2厘米處分出側枝,習慣稱門樁,10~15厘米。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光潤,表面密布紅棕色或棕黃色茸毛,體輕,鋸口白色(排血茸)或紅色(帶血茸),外圍無骨質,中部有蜂窩狀細孔,品質最佳。
2.三叉茸
具有兩個分枝,大梃長24~30厘米,直徑細,略呈彎曲形,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筋及骨豆,皮毛紅棕色或棕色,茸毛稀而粗,品質次之。
3.初生茸
圓柱形,習慣稱“打鼓錘”皮毛灰黃色,茸毛長而粗糙,鋸口周圍多已骨化,鋸口中部少有蜂窩狀細孔,體重,多骨化,品質更次。
4.初生茸
圓柱形,習慣稱“打鼓錘”皮毛灰黃色,茸毛長而粗糙,鋸口周圍多已骨化,鋸口中部少有蜂窩狀細孔,體重,多骨化,品質更次。
5.再生茸
又稱二茬茸,與頭茬茸相似,但較細瘦,梃長不圓,頂端質較嫩,下部有縱棱和骨豆,皮灰黃色,鋸口多已骨化,鋸斷面少有蜂窩狀細孔,品質最次。
6.花茸片
呈近圓形或橢圓形薄片,未燎毛者邊緣有細密的茸毛,紅棕色或黃棕色,鋸口面黃白至黃棕色,外圍有一明顯環狀骨質,色較深,里面具蜂窩狀細孔,中間漸寬或呈空洞狀,體輕,質硬而脆。

馬鹿茸
形狀比梅花鹿的鹿茸粗大,分枝較多,一個側枝者習慣稱“單門”,二個者稱“蓮花”,三個者稱“三叉”四個者稱“四叉”,五個者稱“五叉”。以產地又分“東馬茸”和“西馬茸”。東北產的稱東馬茸,大梃長25~27厘米,外表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黃色,細而光亮,質嫩,斷面外皮厚,灰黑色,中央米黃色,有較細的蜂窩狀眼。新疆等地產的為西馬茸,大梃多不圓,長30~100厘米,分枝較長,且彎曲,茸毛粗長,灰色或灰黑色,鋸口常現骨質,有臭氣味,味咸。品質比梅花鹿茸次之。 馬茸片呈圓形或扁圓形,粗細不等,未燎毛者邊緣有灰黑色茸毛,切面皮層較厚,灰黑色,不透明,有腥味。
二、鹿茸的分級
梅花鹿茸的二杠茸分1~4等,三叉茸分1~4等,初生茸、再生茸為統貨。馬鹿茸分1~5等,規格較多。以個大、肥壯、分叉對稱、角豎直,不向后斜,外形美觀,頂尖飽滿,皮色紅棕(花茸),毛細而柔軟,表面不起筋,敲之質松,質嫩者為上等。兩枝茸不對稱,外觀不美觀,毛粗,表面起筋,有骨豆,質老者為次,有傷殘者更次。

三、假鹿茸鑒別
(1)人造整茸 用羊、狗等動物的尾及四肢皮毛為茸皮,包裹粉骨或膠狀物制成人工偽造品,比真鹿茸重,鋸面直徑5厘米左右,門樁與大梃相距較近,不對稱。鋸口涂有血色,無蜂窩狀網眼,可見鋸木粉、骨屑等。表面茸毛極細密,灰色,仔細看可見縫制的痕跡,切開時可見骨與粉屑形成的膠狀物,用水浸易溶化。
(2)假鹿茸片 由其他動物的軟骨或幼小動物的骨骼切片染色制成,形狀為半圓形或馬蹄形,單片或2~3片重疊,直徑3.5~6.5厘米,切面染成紅棕色,邊緣呈透明膠質樣,無茸毛。用水浸泡,水即成紅色,混濁,取出茸片干燥,顏色已脫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