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又叫大壁虎,多格,仙蟾、蛤蟹,屬于壁虎科,學名為 Gekko gekko,主要產于廣東、廣西、云南、福建、臺灣等地,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要經過林業(yè)主管部門批準方可飼養(yǎng)。
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種,全長30cm左右,體長與尾長略相等或尾略長。頭寬大,略呈三角形,吻端圓凸;耳孔橢圓形,約為眼徑之半;上唇鱗12-14,第1枚入鼻孔。眼大,突出;口中有許多小齒。通身被覆細小粒鱗,其間雜以較大疣鱗,綴成縱行;腹面鱗片較大,略呈六角形,四肢指、趾膨大,成扁平狀,其下方具單列皮膚褶裂,除第1指趾外,均具小爪,指間及趾間僅有蹼跡。雄性有肛前窩20余個,尾基部較粗,肛后囊孔明顯。軀干及四肢背面磚灰色,密布橘黃色及藍灰色斑點;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huán)紋,腹面白色而粉紅色斑。
蛤蚧的吻腔長可達10厘米以上,腹部鱗片較大,略成六邊形,四肢指、趾膨大成扁平狀,其下方皮膚形成褶襞,利于在光滑物體上攀附。
蛤蚧棲息于山間巖石上或樹洞內,亦見于住宅房屋內。夜行性動物,以昆蟲、蜥蜴和小鳥為食。6~7月份產卵二枚于巖壁上,卵白色,略近球形,孵化期約3個月。由于曬干的大壁虎可以入藥(稱為“蛤蚧”),蛤蚧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它是一種珍貴的藥用動物,具有益精壯陽、潤肺補脾、定喘止咳之功能,主治陽痿、虛勞咳嗽、肺結核、咯血、神經衰弱癥等。
性味與歸經:咸,平。歸肺、腎經。
功能與主治: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陽益精。用于虛喘氣促,勞嗽咳血,陽痿遺精。
用法用量:研末服,每次1~2g,日服3次。亦可浸酒服,或入丸、散劑。
名家論述其藥用價值:
1.《綱目》:昔人言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蛤蟹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勞損痿弱,許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補也。劉純云,氣液衰、陰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2.《本草經疏》:蛤蟹,其主久肺勞咳嗽、淋瀝者,皆肺腎為病,勞極則肺腎虛而生熱,故外邪易侵,內證兼發(fā)也。蛤蟹屬陰,能補水之上源,則肺腎皆得所養(yǎng),而勞熱咳嗽自除;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氣清,故淋瀝水道自通也。
3.《海藥本草》:療折傷,主肺痿上氣,咯血咳嗽。
4.《日華子本草》:治肺氣,止嗽,并通月經,下石淋及治血。
5.《開寶本草》:主久肺勞,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
6.《本草衍義》:補肺虛勞嗽。
7.《綱目》: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嗽,療肺癰消渴,助陽道。
8.《本草再新》:溫中益腎,固精助陽,通淋,行血。蛤蟹尾能治疝。
成藥的制作:蛤蚧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內臟,拭凈,用竹片撐開,使全體扁平順直,低溫干燥。用時除去鱗片及頭足,切成小塊,黃酒浸潤后,烘干。 商品以對為單位,原應雌雄為對,捆在一起。現(xiàn)多以一只長尾,一只短尾配搭出售。規(guī)格有斷尾,全尾兩種,均分特裝,5對裝,10對裝,20對裝和30對裝。以體大肥壯,尾全不碎者為佳。
注意:蛤蚧貴在其尾
蛤蚧的尾對于蛤蚧的藥用價值關系極大,斷了尾不夠67mm長的蛤蚧,不能供外貿出口,內銷降價40%,甚至列入等外。藥用價值也隨之降低,影響療效。《開寶本草》(公元973年記載:“蛤蚧藥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功在尾之說仍為現(xiàn)今中醫(yī)臨床所習用。有些地方僅以尾入藥,可見蛤蚧貴在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