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分為瘦肉豬、肥豬、內生豬、普通豬。
瘦肉豬:皮膚較薄,身體呈流線型,腹部不下垂,生長速度快,體長比胸圍長15-20厘米左右。
肥豬:體寬而短,容易發胖,不耐粗飼,體內含有大量的脂肪,肉質細膩且溫和。
內生豬:介于瘦肉豬和肥豬之間,特點為體型中等,飽滿強壯,適應性強。
普通豬:體形因具體品種而異,常見品種有長白豬、大白豬等。

一、豬的種類
1、瘦肉豬
(1)瘦肉豬別稱肉豬,特點為皮膚較薄,身體呈流線型,腹部不下垂,體長比胸圍長15-20厘米左右。
(2)瘦肉豬生長速度較快,飼料補償較高,但對飼料的要求較嚴格,屠宰后頭部被移除,瘦肉率達到55%以上。

2、肥豬
(1)肥豬形狀多為磚形,體寬而短,早熟,易發胖,不耐粗飼。
(2)肥豬的皮膚較稀疏,體內的脂肪較多,脂肪量占胴體的35-45%,瘦肉僅占38-45%。
(3)肥豬的體長等于胸圍,或體長小于胸圍2-5厘米,肉質細膩且溫和,我國大部分的當地豬品種都屬于這一類。

3、內生豬
內生豬是介于瘦肉豬和肥豬之間的類型,特點為體型中等,飽滿強壯,適應性強,胴體中的瘦肉約占50%。

4、普通豬
(1)長白豬:原產于丹麥,是世界上分布較為廣泛的瘦肉豬品種之一,特點為體色全白,頭部長而窄,耳朵向前伸展,體長膚薄,肋骨1-2對,背部略微拱起,腹部平坦,后軀發達,身體強壯。成年公豬的體重一般為400-500公斤左右,成年母豬的體重一般為300-400公斤左右,每窩產仔10-12只,育肥豬在6個月時體重一般超過90公斤,胴體瘦肉率大約為60%。
(2)大白豬:也叫約克夏豬,原產于英國約克郡,主要分為3種類型,即瘦型(ketia)、兩用型(Yorkshire)、胖型(小約克郡)。特點為體色呈白色,耳朵小而直立,腰部長,背部扁平或呈微弓形,身體飽滿且強壯,適應性強。成年后體重一般超過300-400公斤,母豬平均產1窩,育肥豬在6個月時一般可達到90公斤以上,瘦肉率約為60%。
(3)杜洛克豬:原產于美國,身體呈棕紅色,深淺不一,顏色從黃色到棕紅色都有,雙耳中等大小(略向前,直立),嘴稍短,背部呈拱形,腹部筆直,充滿肌肉。成年公豬的體重一般為340-450公斤左右,成年母豬的體重一般為300-390公斤左右,平均每窩產仔數約為9窩,飼養條件良好時,5月齡的小豬可達90公斤左右,瘦肉率約為60%。

(4)皮特蘭豬:原產于比利時,外皮呈灰白色和黑色,耳朵中等大小,向前伸展,四肢較短,后軀充滿肌肉。該品種的特征為瘦肉率較高,屠宰重量為90公斤時,其胴體瘦肉率一般可達到66.9%,最高可達70%。該品種的缺點是瘦肉的肌纖維較厚,應激障礙較嚴重。
(5)漢普郡豬:原產于美國,除了肩膀、胸部關節(包括肩部和前肢都)是白色的,就像白帶一樣(因此也被稱作“銀豬”),其余身體部分呈黑色。該品種的嘴巴長而直,耳朵小而直立,背部略微拱起,腹部筆直。成年公豬的體重一般為250-350公斤左右,母豬成年后平均約產10窩。育肥豬一般在180天內可達到約90公斤的重量,肉與肉的比例為3.4:1,瘦肉率超過60%。
(6)蘇白豬:蘇白豬是由前蘇聯的約克郡豬選育的品種,全身為白色,頭部較大,體型為中型,耳朵直立,胸寬而深,飽滿,四肢粗壯,適應性較強。成年母豬的平均產仔數為11-12只/窩,育肥豬的瘦肉率約占胴體的50%。

二、養豬偏方
1、除豬虱
(1)準備4片獸用精制敵百蟲+100克滑石粉+2粒樟腦丸,混合后研成粉末,用干凈的紗布包好,再拍撒于豬身上。
(2)拍撒要均勻,尤其要拍撒腹部、四肢內側、耳根內側等部位,每天拍撒1次,連用3-5天即可根除豬虱。

2、治療豬疫病
(1)如果治療對象為50公斤的育肥豬,可將0.25公斤生石灰放入水中拌勻,待沉淀后取2碗上層的石灰水,再向碗中加入2-3個已搗爛的蒜頭+50克食用鹽+數粒研成細末的土霉素,拌勻后用紗布過濾給豬灌服,每天1次,連續灌服2天病豬即可吃食。
(2)后續再給豬飼喂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飼料,飼料中要添加少量的食鹽。

3、瀉火涼血
(1)準備熟大黃4-8克、黃連6-9克、黃芩6-15克,煎汁去渣后給豬灌服,每天1劑,連用2-3劑即可。
(2)需注意,上述藥量只能煎汁1次。

4、清熱解毒
(1)準備5-10克熟大黃、6-15克茵陳和梔子、6-12克木通,煎汁去渣后給豬灌服,連用3劑即可。
(2)需注意,上述藥量只能煎汁1次。

5、收斂止瀉
(1)準備5-10克大黃炭、3-9克烏梅炭及訶子炭,15-50克藥用炭(活性炭)、6-10克肉豆蔻、5-15克石榴皮,煎汁去渣后給豬灌服,每天1劑,連用2-3劑即可。
(2)上述藥量只能煎汁1次,沒有藥用炭可以用鍋底灰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