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鵝苗和母鵝苗可通過觀察體軀、鼻孔、毛色等部位進行區分。
體軀:公鵝苗頭大昂起,頸粗且長,尾巴較尖,母鵝苗頭部較小,頸細且短,尾巴散開。
鼻孔:公鵝苗鼻孔狹小,沿喙甲呈線狀,鼻基柔軟,母鵝苗鼻孔略大,稍呈橢圓形,鼻基較硬。
毛色:公鵝苗毛色稍淡,母鵝苗毛色較深。

一、如何區分公鵝苗和母鵝苗
1、觀察體軀
(1)公鵝苗:頭大昂起,頸粗且長,身體略重,體軀稍長,尾巴較尖,叫聲洪亮高昂。
(2)母鵝苗:頭部較小,頸細且短,身體較輕,尾巴散開,叫聲沉悶。

2、觀察鼻孔
(1)公鵝苗:鼻孔狹小,沿喙甲呈線狀,鼻基柔軟,平面無起伏。
(2)母鵝苗:鼻孔略大,稍呈橢圓形,鼻基較硬,平面有明顯起伏。

3、觀察毛色
(1)公鵝苗:毛色略淡。
(2)母鵝苗:毛色較深,大多為明亮的深黃色。

4、觀察肛門
(1)一只手托住初生鵝苗,使其背朝天,腹朝下,再用大拇指和食指輕夾其頸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平提鵝苗的肛門下方,先向前按,隨著向后退,若感觸到油菜籽大小的突出物,則表示是公鵝,反之是母鵝。
(2)將鵝苗握在手中,用中指和無名指夾住其頸部,使鵝苗呈現出頭向外、腹朝上的仰臥姿勢,再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開其肛門旁邊的羽毛,并擠出胎糞,然后將肛門輕輕張開,使其外翻,如果能看到長約4毫米的突起物,則表示是公鵝,反之是母鵝。

二、鵝苗怎么養殖
1、飲水
(1)幼鵝破殼1天左右之后,若發現它們開始站立走動、伸頸張嘴,可將站立起來的所有幼鵝放在2-3厘米的淺水中(適量添加一些葡萄糖可幫助幼鵝通腸順便)讓它們自由活動4-6分鐘,然后再趕出來。水源要確保充足、干凈,讓所有幼鵝都能喝到足夠的水。
(2)循環幾次后,幼鵝就能自己下水、飲水。如果在水中加入高錳酸鉀,還可以防治下痢。

2、飼喂
(1)將飼料撒在塑料薄膜上,引誘幼鵝啄食。第1頓可以不讓幼鵝吃的太飽,但要保證每只鵝都能吃到飼料。
(2)首食可將切碎的菜葉和米粒或米飯加小鵝料拌在一起,然后進行飼喂,3-4天后需增加一些較嫩的青菜葉。
(3)不可飼喂干草料,以防幼鵝吃飽后因為口干出現無節制地喝水,最終被漲死。

3、放養
(1)幼鵝出殼15天后便可放牧,首次放牧時間為早上7-8點,放牧前先對雛鵝喂半飽,然后讓它們在草地上自由覓食。每天放牧2次,每次最少持續30分鐘。
(2)放牧次數可以隨著幼鵝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幼鵝年齡達到3周后,可全天放牧。放牧前先飼喂一些精料,并保證放牧場地有充足的水源,若遇到低溫陰雨天氣,則要停止放牧,以防幼鵝患病。

4、溫度
(1)幼鵝出殼后的2周內要人工保溫,如果早春和冬季破殼,則要延長保溫時間,直到氣溫回升。
(2)注意鵝舍內的通透性,定時通風換氣,排出鵝舍內的氨氣等有害氣體。換氣時不能讓幼鵝吹到冷風,防止它們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