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梔子喜溫暖濕潤氣候,又耐寒,較耐旱,耐肥,耐修剪,喜光照,適生于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忌積水,鹽堿地。定植后2~3年結果,6~7年進入盛果期,掛果年限一般為25年左右。
生于海拔10~1 500米處的曠野、丘陵、山谷、山坡、溪邊的灌叢或林中。
產于江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和云南,河南、河北、陜西和甘肅有栽培;國外分布于日本、朝鮮、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太平洋島嶼和美洲北部,野生或栽培。
黃梔子在我國廣泛種植,全國種植面積約20多萬畝,其中江西、湖南兩省種植最多,且梔子的質量最好。本種分布較廣,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使其習性、葉的形狀及大小、果實的形狀及大小等均發生一些變異。
其變異主要可分為兩個類型:一類通常稱為“山梔子”,果卵形或近球形,較小;另一類通常稱為“水梔子”,果橢圓形或長圓形,較大。
前者適為藥用,后者適為色素與染料用。一些學者亦根據其葉、花、果實等的變異,定為若干變種或變型。編者經野外調查和觀察全國各地大量標本,認為仍將本種作處理較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