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態特征與生物學特性
白蠟屬于落葉喬木,樹皮呈青灰色,幼枝為灰黃色,對生羽狀奇數復葉,小葉先端漸尖,邊緣有齒。雌雄異株。單性圓錐花序,從當年生枝的端部或葉腋長出。鐘狀花萼,沒有花冠,基部有宿存花萼。翅果呈倒披針形,果體呈微扁形,果翅下延到果體的中部。花期5月,果期8月。白蠟為陽性樹種,稍耐蔭,喜歡濕潤耐澇,但不耐干旱,對土壤的酸堿度要求不嚴格,在中性土壤及鈣質土壤上都能正常生長。白蠟萌芽力、萌蘗力極強,耐修剪,抗煙塵和抗有害氣體能力強。壽命可達百年以上。
2 育苗技術
2.1 有性繁殖
2.1.1 種子采集與處理
一般白蠟樹種子成熟在10月中旬,即翅果由綠色變成黃褐色、種仁變硬時,選擇生長健壯的優良植株采摘種子。將果枝剪下曬干去掉翅和雜物,自然晾干后儲存在低溫干燥通風處。白蠟種子休眠期長,播種前必須對其進行處理。低溫層積法:土壤封凍前,選擇地勢高、排水好、背風陰涼處挖溝,寬度80cm、長度視種子數量決定。種子與濕沙的比例為1∶3,在溝的底部鋪厚15cm的濕沙,把種子與濕沙充分混合均勻后放在濕沙上,種沙厚度離地面60cm,上面加蓋10cm濕沙,覆土將頂做成屋脊狀,每隔1.0m處插1捆草把,以利于通氣。種子處理的時間為70d。快速高溫法:臨近播種前用45℃水浸泡種子2.0d~3.0d(每天換1次水)進行催芽,撈出種子后再用3倍濕沙拌均,放在火炕上催芽,在25℃~30℃下保持種、沙濕潤且要勤翻動,18d后如有1/5種子裂嘴即可播種。
2.1.2 整地作床
白蠟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能忍受較高的鹽堿度,當土壤的總含鹽量在0.40%左右時,采取洗鹽措施進行播種育苗;pH9.0的圃地上播種育苗,苗木能正常生長。如果在土壤肥力條件和水分條件好的土地上育苗,苗木質量和產量會更高。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灌方便、條件良好的沙質土壤、坡度平緩的地塊作為苗圃地,既便于管理,又便于運輸。白蠟的苗床以南北方向為宜,床面寬1.20m,左右步道寬0.40m,高0.20m。苗床做好后,播種前進行細致整地,施入有機肥料。為了使土壤的理化性狀得到改善,每667m2(即1畝)可施入2.0kg~3.0kg的5.0%辛硫磷顆粒劑,細土與藥拌勻撒入圃地翻耕;如消滅地下害蟲,可將20倍細土混入硫酸亞鐵,每667m2用量15kg~20kg,均勻撒入苗床;防治苗木立枯病可以施入腐熟農家肥;預防病害、進行土壤消毒處理,可施入多菌靈每公頃2.0kg,每667m2施入硫酸亞鐵3.0kg。
2.1.3 種子繁殖
春季播種前給床面澆足底水,為防止發生苗木立枯病,待床面稍干后每667m2用硫酸亞鐵30kg,混入20倍細沙土均勻撒入苗床進行深翻并且整平,順畦開溝條播,溝底須平,溝深3.0cm,溝距30cm,均勻撒種后覆蓋腐殖質土厚2.50cm。當年苗木高生長可以達到30cm~40cm,產苗量在每公頃30萬~45萬株。為了使土壤和種子密切接觸,覆土后要輕壓,然后澆水保濕,并且在苗床上覆蓋作物秸稈,通常7.0d~10d即可出苗。秋季播種種子不必進行處理,當年的10月采種后即可播種。
2.2 無性繁殖
3月下旬-4月上旬進行整地,使土壤疏松,同時施足基肥。從生長健壯的幼齡母樹上取1.0a萌芽枝條,粗1.0cm左右,長15cm~20cm左右,沙藏備用。芽接:采用“T”字形芽接法,砧木取直徑大于0.50cm 的2.0a生白蠟實生苗,株距10cm,行距25cm,在每2行間留操作行(寬40cm),嫁接取芽片操作時要注意保護芽內的護芽肉(維管束)。扦插:初芽未萌動時,選粗1.0cm的1.0a生枝條,制成長15cm的插穗,用高錳酸鉀消毒再用液體蠟封口儲藏。4月中旬將插條浸入50mg·kg-1的ABT生根粉溶液1.0h催其生根,扦插行距25cm、株距10cm。根繁:4月中旬剪長20cm、直徑1.0cm~1.50cm粗根段,按株距10cm、行距25cm進行埋根,根繁材料用50mg·kg-1的ABT生根粉溶液浸泡處理24h,以利于生根。
2.3 幼苗管理
白蠟從播種到出苗再到真葉展開,持續時間20d~30d。春季干燥多風,播種后要注意采用地膜覆蓋,盡量采取保墑措施以提高土壤溫度,縮短出苗期。為防止土壤板結,對不蓋地膜的圃地要減少灌溉次數。在保證幼苗不受晚霜危害的前提下,盡量早播。
幼苗長出真葉、地下生出側根時,地上部分生長很緩慢,而地下部分生長較快。白蠟幼苗生出Ⅲ級側根時,在幼苗生長末期,因為幼嫩的小苗對水分特別敏感,而且它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磷和其他微量元素,因而此時它對氮元素需求量相當大。
2.3.1 灌溉排水
在苗木生長的不同時期要合理灌溉,經常保持苗床濕潤。在幼苗生長期必須給足水分,苗木才能健康生長。當幼苗出齊后子葉展開進入旺盛生長期時,灌溉應少量多次進行,每2.0d~3.0d澆水1次,時間宜在早晚進行,因為干旱不利于幼苗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長。立枯病常發生在6月末,由于此時苗莖細嫩,土壤表層溫差較大,而且又容易遭受日灼,因此要注意澆水,以調節地面溫度和濕度。灌溉應在上午10:00~12:00進行。幼苗根系較淺,秋季多雨時要注意及時排水。
2.3.2 除草松土
除草最好選在雨后或灌溉后地面濕潤時進行。在幼苗期因苗小根淺,松土宜淺不宜深,為避免損傷根系,隨著根系的伸長,松土深度逐漸加大。苗木進入生長盛期,為了不傷根系,要注意初期淺后期深。為了提高苗木木質化程度,在木質化期應停止松土除草。另外在灌溉或者雨后,要及時松土,防止土壤板結,采用壟作的還需要及時培土。除草方法應采用化學方法和人工方法相結合,化學方法是在播種的同時把除草醚(2.0g/m3)混拌到土壤中;苗木出齊后把除草醚拌入沙土中撒到苗床上然后再澆水,連續施撒2次,可保證苗床40d內無雜草。幼苗長大后再進行人工除草。
2.3.3 追肥
白蠟幼苗期應多施氮肥。苗木生長旺盛期應以施基肥為主(氮肥鉀肥或幾種肥料配合),同時補充化肥,保證苗木有足夠的養分。6月中旬小苗長出Ⅰ級側根,這時需要增施硝酸銨,用量每平方米10g~15g,以后每10d追肥1次,根據苗木生長情況增加數量,但每次施肥量應小于每平方米25g。8月上旬應停止追肥,只能噴施硫酸銨∶水(1∶6),否則苗木徒長,木質化程度低,無法越冬。
2.3.4 間苗、補苗、定苗
第一次在幼苗出齊、展開2對~3對真葉時進行;第二次在幼苗葉子互相重疊、展開6對真葉時進行。間苗要將發育不良、有病蟲害和機械損傷的除去。過于密的幼苗留在雨后土壤濕潤時補苗用。定苗密度:每平方米50株~75株,每667m2留苗2萬株~8萬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