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君盤中味誰好,皇帝都說豆腐皮” 。清流縣砥礪耕耘,著力培育的豆腐皮產業,終于艷麗綻放。過去,清流豆腐皮散兵作戰,如今抱團發展,工廠化加工;原先原材料全部從東北調入,現在擁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原先豆腐皮每斤三四元,如今10多元一斤,且供不應求,走出了國門。
在政策扶持、品牌效應以及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清流農民走上豆腐皮生產富路。去年清流豆腐皮加工戶178家,專業合作社2家,專業大戶50家,年產豆腐皮3100噸,產值7000萬元。打品牌引新種清流豆腐皮火起來蘭愛珍是清流縣嵩溪鎮人,1996年從企業下崗便開始從事豆腐皮生產。如今,這位畬家妹子已成為清流的“豆腐西施”。“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豆腐皮的品牌、口碑‘磁場’效應。”蘭愛珍說。
清流豆腐皮歷史悠久,相傳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文天祥護送楊太后到嵩溪黃柏洋,楊太后要喝豆漿,村姑順手揮起漿皮涼干,煮湯或紅燒,給太后作菜,楊太后胃口大開。此后,黃柏洋改名國母洋,當地人都會做豆腐皮。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清流嵩溪豆腐皮曾被列為貢品。
然而由于沒有自己的商標,“清流豆腐皮”頻頻被冒用,這成為制約清流豆腐皮發展的瓶頸。2007年4月,縣里正式啟動豆腐皮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工作。
同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對“清流豆腐皮”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這是清流縣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也是清流縣首個國家級品牌,改變了清流無國家級品牌的歷史。
豆腐皮獲地標產品,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蘭愛珍也順勢成立合作社,抱團闖市場。合作社成員2008年有12戶,現在發展到116戶,年產豆腐皮850噸,社員戶均收入10萬元以上。
依靠品牌優勢,清流豆腐皮火起來了。縣農業部門專門成立豆腐皮生產技術指導隊伍,定期深入農戶家里,從原料、生產、包裝、銷售等環節進行指導。并于2010年從省農科院引進桂夏2號大豆新品種,作為豆腐皮生產原材料,把種子免費發放給農戶種植。
據農業部門專家介紹,該品種成活率高、產量好、蛋白含量高,屬綠色食品,是豆腐皮加工的最佳原料。全縣種植新品種2.5萬畝,解決了原先一味從東北調原材料的瓶頸。
清流縣還每年安排相應資金,扶持豆腐皮加工企業申報“三品一標”。目前,豆腐皮產業獲綠色食品2家,獲省名牌農產品2家,獲省著名商標1家,獲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1家,獲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從作坊到工廠清流豆腐皮增產提質過去清流豆腐皮為手工加工,一般是家庭夫妻一起生產,用8口鍋,每天從凌晨3點到下午4點,忙個不停,生產豆腐皮50-75公斤。
名氣大了,清流豆腐皮供不應求,但總量不足制約著產業的發展。于是,清流縣因勢利導,對外招商,采用工廠化生產模式做大做強豆腐皮產業。
去年9月,清流縣七星巖食品有限公司豆腐皮生產線正式投產,這是清流縣首條以工廠化生產豆腐皮的生產線,日生產豆腐皮達1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