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棗管理面臨新挑戰據介紹,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沿黃河長300公里、寬20公里,覆蓋66個鄉鎮、1300個村,涉及20萬人的200萬畝紅棗林帶。面積占全省的40%,全國的10%。正常年景產量3億公斤,占全省的67%,全國的13.4%。年產值10億多元,主產區人均收入1500多元。栽培品種約60個,以木棗、油棗為主,梨棗、駿棗、木棗被列為全國十大名棗之列。
臨縣是“全國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中國棗業十強縣”,紅棗面積88萬畝,產量2億多公斤,面積和產量居全國之首,30000畝有機紅棗獲得中國認證中心全國紅棗首家認證。“柳林紅棗”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獲“中國地理標志”使用權,三交鎮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紅棗第一鎮”。
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下,我市紅棗產業化發展已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是棗區棗園果裂漿爛,不好貯藏。導致豐收而不豐產,增產而不增收;二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來,新疆棗迅速發展沖擊著呂梁紅棗市場銷售;三是管理水平差。由于紅棗產多產少、產好產壞大多得聽天由命,所以效益低,特別是去年出現紅棗滯銷的情況,極大地挫傷了棗區農民管理棗園的積極性,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使紅棗正常化管理程度越來越差。這些因素制約著我市紅棗產業化能否持續健康發展。
加強紅棗產業科學管理市林業部門介紹,全市現有紅棗加工企業300多家,年加工轉換紅棗8000萬公斤,增值2億元。銷售企業1000余戶,經紀人10000余名,生產的200余種紅棗產品,通過臨縣、柳林等紅棗交易市場,銷往全國各地,進駐全國各大超市。目前已在全國20個省120余個城市建起了銷售網點,與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建立了貿易關系。
目前我市紅棗產業面臨著兩大制約風險,即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是裂果和病蟲害,近10年來,有6年嚴重裂果,最重的年景基本絕收。病蟲害發生主要是桃小食心蟲,造成早落、蟲棗,影響紅棗的產量和質量;市場風險是棗價低,呂梁紅棗市場銷售價僅3——5元/公斤,與新疆紅棗30——40元/公斤相比,差距近10倍,極大地損傷了棗農管理和發展紅棗的積極性。這兩種風險如果全由棗農承受,則必然把棗農壓倒、產業壓垮。政府和社會必須為棗農分擔這兩種風險,紅棗產業才能長遠發展,農民致富才有長遠支撐。
經過多方考察,多次論證,全市上下已經形成共識,農業要發展,必須走產業化的路子,必須要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市場暢銷的農產品。為此我市及時啟動實施“8+2”農業產業化振興三年計劃,紅棗產業的大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全市制定《呂梁市紅棗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確定了紅棗產業的建設內容,大力建設標準化管理示范園區、有機紅棗、特色 (富 硒)紅棗三大項目,并劃撥專款對這些園區建設給予補助。
臨縣、柳林、石樓等紅棗大縣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聘請知名紅棗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制定標準化管理技術規程,著力提高園區建設科技含量。在園區標準化管理當中,各縣實行“六統一”管理辦法,即:“統一時間、統一技術、統一施肥、統一修剪、統一防蟲、統一采收”,同時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 +農 戶”的組織經營模式,公司、基地、農戶三方簽訂合同,實行定單位農業。市政府對企業出臺優惠政策,給予貼保貸款資金挾持,對合作社給予10000元/個的補助資金扶持。

在儲藏加工方面,近年來全市新建紅棗烘干房600間,使全市烘干房達到近5000間,進一步緩減了干棗不干難以儲藏的問題,同時也降低了因裂果造成的損失。柳林縣按照“青棗冷凍加工、鮮棗儲藏保質、完熟棗烘干精加工增值”的紅棗分類分批產銷思路,新建紅棗儲藏保鮮庫10000平方米、智能烤房106套。同時全市加快建設紅棗專業市場,啟動打造集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等為一體的紅棗專業市場,逐步打通了市場銷售物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