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悉,目前商務部門正在推進大型電子商務平臺與當地紅棗產業的合作對接,讓農戶能把自己種植的紅棗放到全國性的平臺上在線銷售,同時還將在5個黃河沿岸的中心村設立實體店。這不僅能為當地的大棗拓寬銷售渠道,使農民增收,而且還能吸引一部分年輕人回鄉創業。
“延安紅棗賣全國,全國紅棗延安賣。”這在延安的紅棗市場上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延安出產的紅棗馳名全國,然而由于近年來退耕還林政策的逐步落實,延安的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降水量的增加導致了黃河兩岸紅棗的減產。于是,延安的棗市就出現了“全國紅棗延安賣”的現象,也就是把從新疆等其他地方收購來的棗冠以“延安大棗”的名頭出售。這凸顯了延安紅棗產業的困境。
遇困局
2013年,延安市委、市政府自籌資金實施了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3年來共完成160.2萬畝,全市25度以上坡耕地基本實現退耕還林。這使得延安當地的氣候條件發生了明顯變化,降水量大幅增加。當地人表示,隨著雨水的增多,原本“一碗水半碗沙”的黃河水開始變得清澈起來。可是這卻給當地的主導產業——紅棗的種植蒙上了一片烏云。“紅棗最怕下雨。”延安市延川縣乾坤灣鎮鎮長曹智昕介紹道,“現在這里到了八九月份經常下連陰雨,紅棗一紅,再連續下兩天雨,就會出現裂果的現象。紅棗一裂縫就發霉,一點價值也沒有了。”下連陰雨是個棘手的問題,當地政府先后想出了為每顆紅棗“打傘”和給整株棗樹搭防雨棚的辦法,可是這兩種解決方案的成本都很高,而且不是長久之計,在試驗中也遇到了諸多問題,這使得當地政府十分頭疼。
當地政府也曾嘗試引進其他棗類品種,但是均不太成功。每個棗類品種都有各自適宜的自然環境,如新疆盛產的駿棗一旦移植到延安就會出現嚴重的裂果、發干、發苦的現象。相比之下,還是延安的狗頭棗、團圓棗、木條棗等品種適宜在當地進行大規模種植,并且已經形成了品牌。正宗的延安產狗頭棗在中秋節前后供不應求,每公斤可賣到30元~60元。
摸索新出路
曹智昕表示,打造一個品牌至少需要10年時間,而且當前全延川縣紅棗種植面積達48萬畝,想要改換主導產業很難。另外,黃河沿岸的土地很薄,不適合發展其他蔬果種植。同時,延安農村人口的流失也給紅棗種植增加了困難。目前,農村的年輕人多半外出打工,不僅在村人口不足1/4,而且老弱病殘居多,勞動力十分短缺,政府不得不通過土地流轉、“公司+農戶”、合作社等方式維持紅棗種植。“現在是進退兩難。”曹智昕無奈地說。
紅棗是延安的一張臉,為了守住延安紅棗的品牌價值,當地政府正在全面開展紅棗產銷推廣工作。延川縣乾坤灣鎮人大主席白新林表示,目前當地商務局正在推進大型電子商務平臺(京東)與當地紅棗產業的合作對接,讓農戶能把自己種植的紅棗放到全國性的電商平臺上銷售,同時還將在伏羲村、劉家山、土崗村、張家山村、碾畔村這五個黃河沿岸的中心村設立實體店,電腦、網絡、貨架、檔案柜、桌椅等硬件設置以及人員培訓都將由該電商平臺通過當地商務局統一提供。“農民們對電子商務培訓的積極性相當高。”白新林說,“這不僅能為當地的大棗拓寬銷售渠道,降低儲存與推銷成本,使農民增收,而且還吸引了一部分年輕人回鄉創業。”
下一步,延川縣政府將積極配合,為農民興建冷庫,以促進紅棗產業在線上大規模發展;同時,按照“降高度、減密度、拉下來、蓋上去”的思路積極推進紅棗的防雨措施,大力推廣紅棗防裂果技術,推動產業向精細化管理和設施化發展,以保證延安紅棗的產量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