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大鯢的經常性吐食,就要做好養鯢的日常管理工作。建設養鯢池要水源充足,注水方便,環境清潔,最好在山高林密、泉水潺潺的林區建造養殖鯢場。在養殖池周圍建造高2m的圍墻,防止人為對大鯢的騷擾。在養殖大鯢的池內建造人工洞穴,便于大鯢棲息。合理放養,每10立方米的水體可以投放50-80g的大鯢5-6尾。

一、大鯢吐食的原因
1、環境原因
(1)水質的影響:自然界中大鯢經常生活在潮濕的深山密林的溪流中,水源是無污染的山泉水,水質清爽柔軟,最適合大鯢的生長發育。人工養殖大鯢時,水源一般是池塘、倉庫、湖泊的水和經暴氣的自來水,水體溫度、ph值、溶氧量、透明度與山谷溪水有一定差異,特別是水體中的礦物質含量難以達到山溪泉水的標準。有些地方受水源的限制,回收利用養殖池的水,容易引起大量的殘餌和排泄物污染水質,產生有毒有害氣體,如nh3、h2s等。相關資料顯示,當水體中h2s含量達到0.035mg/時,大鯢的攝食量明顯減少,活動能力減弱,h2s含量高于0.15mg/時,大鯢就會停食,或者少量攝入也會出現嘔吐,嚴重時會導致大鯢中毒死亡。
(2)養鯢池建設不合理:根據大鯢具有喜陰暗怕強光的習性,地下室光強度過暗,限制了養殖魚體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如光合細菌、藍綠藻等,破壞了養殖水體中的生態平衡,使大鯢的生理機制紊亂,誘發了吐食。有些人在人口密集的生活區建造大鯢池,池內也不建人工暗洞,大鯢經常被過去的行人和車輛嚇到。
2、人為原因
(1)放養密度不當:大鯢人工養殖時的密度是自然種群密度的數十倍、數百倍,大鯢的基本生存空間受到限制,測試顯示,大阿尼的養殖密度達到8kg/m3以上時,便可造成大鯢吐出食物。
(2)餌料質量差:由于大鯢是肉食性動物,在自然環境中魚通常以蝦、蝌蚪、水生昆蟲、螺蚌等活體餌料為食物,在大鯢人工養殖時,由于活體餌料的限制和經濟利益的考慮,除了喂食一定量的活體餌料外,還以便宜的動物尸體、內臟、血液下腳料等為主,這些餌料在高溫季節容易腐爛變質,污染池內的水質,導致大鯢食物中毒,輕者吐食,重者死亡。
(3)喂食方法不當:人工喂食時,喂食量時多時少,特別是在大鯢的生長盛期,當投餌量過小時,必然會引起大鯢的相互殘食,在撕殺過程中,容易引起大鯢的吐食和肉體損傷,喂食量過多時,大鯢經常吃得太多,受到刺激或驚嚇就會吐出來。
3、疾病原因
(1)寄生蟲病:大鯢患寄生蟲病通常是由擬牛頭吸蟲、東方后槽吸蟲、無棘吸蟲等寄生于大鯢腹腔內而引發,當這些寄生蟲在大鯢體內大量繁殖時,病鯢也有吐食現象。
(2)腸胃炎病:娃娃的喂食過程中,如果喂入霉爛變質或不干凈的餌料,容易引起大鯢腸胃炎病,其癥狀是伏臥不起,攝食量大幅減少,糞便稀少,伴有大量膿血狀粘液,也有嘔吐的跡象。
二、解決大鯢吐食的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
(1)養鯢池條件:建設養鯢池的基本條件是水源充足,注水方便,環境清潔。最好在山高林密、泉水潺潺的林區建造養殖鯢場,在養殖池周圍建造高2m的圍墻,防止人為對大鯢的騷擾,在養殖鯢池內建造人工洞穴,便于大鯢棲息。池子旁邊可以種植樹木和水草,模擬野外的生態環境。
(2)合理放養:人工放養大鯢的密度比自然種群密度要大得多,合理放養既可充分利用水體,實行集約化精養,又能避免大鯢因密度大而誘發吐食。一般來說大鯢的放養密度可根據水源、水體、餌料、鯢種等因素來確定,如水源好、餌料豐盛,每10立方米的水體可以投放50-80g的大鯢5-6尾。
(3)科學喂食:人工喂食“四定”,一是定時,根據大鯢投入的晝伏夜出的習性人工配合喂養飼料,多在傍晚進行;二是定位,要在養鯢池內建筑餌料臺,并定期用消毒液沖刷餌料臺,經常保持餌料臺的干凈,投喂時將餌料直接投放于餌料臺上;三是定質,大鯢餌料要求新鮮,以鮮活小魚蝦、蝌蚪為佳,也可于養鯢池內投放一定數量鯽、鯉、羅非魚等繁殖力強的魚類,讓大鯢自由捕食,所投喂的人工配合飼料,要求營養全面無霉變;四是定量,投餌量可根據水溫、大鯢個體的大小靈活掌握,在傍晚時分投餌以第2天黎明前吃完為宜。
(4)調節水質:滿足大鯢對水質的要求。
2、防治疾病
為了預防疾病的發生,定期向養殖魚池噴灑0.3~0.4g/m3強氯精或0.2~0.3g/m3二氧化氯藥液。當大鯢患有腸胃炎時,應先停食2~3天,讓大鯢處于半饑餓狀態后再喂食餌料。食物配方為磺胺胍5g+土霉素3g+氧氟沙星5g均勻混合5kg動物肉糜,每天喂大鯢1次,連續3~5天療程。當大鯢患寄生蟲病時,可按每5kg餌料中添加敵百蟲(90%結晶)15g呋喃丙胺3g,每天1次,2次即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