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聽老人說,泥鰍是可以下奶,但是因為他們說不出根據,所以就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等后來知識面廣了后,就發現老人們說的挺對的,不過,泥鰍下奶的效果也要看你烹飪的方法對不對。

泥鰍下奶嗎?
首先確定的是泥鰍是可以下奶的,新媽媽們總是會被奶水問題困擾,關于下奶的食物有很多,泥鰍也是其中一種,但是不是隨便哪種做法都可以下奶的,下面就是泥鰍下奶湯的做法。
1、鍋子加水燒開,將洗凈的泥鰍放進開水中,泥鰍表面會出現一層白色膜狀物質,輕輕用漏勺翻動一下泥鰍,泥鰍表面的粘狀物質自動就會脫離掉,撈起泥鰍放在盤中待用。
2、木耳入溫水中泡發摘洗干凈。

3、豆腐切塊,蔥切段,姜切片,香菜切段。
4、鍋入油燒熱,加入蔥姜爆香,加入高湯2杯燒開。
5、加入泥鰍和豆腐,加入料酒、白醋、鹽、糖,煮開5分鐘后加入木耳,再中火煮10分鐘左右。
6、最后入雞精和香菜段拌勻即可關火。
泥鰍的生活習性
1、適應能力。泥鰍是小型底層魚類,喜歡棲息于靜水的底層,常出沒于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對環境適應力強。可在含腐殖質很豐富的環境內生活,當水缺氧時,可進行腸呼吸,而在水體干涸后,又可鉆入泥中潛伏。

2、水溫。生活水溫10~30℃,最適水溫為25~27℃,故應屬溫水魚類。當水溫升高至30℃時,泥鰍即潛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溫下降到5℃以下時,即鉆入泥中20~30cm深處越冬。
3、呼吸。泥鰍不僅能用鰓和皮膚呼吸,還具有特殊的腸呼吸功能;當天氣悶熱或池底淤泥、腐植質等物質腐爛,引起嚴重缺氧時,泥鰍也能躍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氣,而由腸壁輔助呼吸,當它轉頭緩緩下潛時,廢氣則由肛門排出。冬季寒冷,水體干涸,泥鰍便鉆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膚不致干燥,并全靠腸呼吸維持生命。
泥鰍的繁殖條件
泥鰍為多次性產卵魚類。在自然條件下,4月上旬開始繁殖,5~6月是產卵盛期,一直延續到9月還可產卵。繁殖的水溫為18~30℃,最適水溫為22~28℃。
雌鰍性成熟較雄鰍遲,體長5厘米時,雌鰍體內有一對卵巢,體長8厘米時,2個卵巢愈合在一起,成為1個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這時整個卵巢發育開始成熟。

雄鰍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較雌鰍早,雄鰍精巢一對,位于腹腔兩側,呈帶狀且不對稱,右側的精巢比左側的長而狹窄,重量也輕一些,當雄鰍體長為9~11厘米時,精巢內的精子約有億個。
泥鰍產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產卵前,雌鰍在前面游動.數尾雄鰍在其后緊追不舍,發情時,雌雄鰍多活動在水表面和魚巢周圍,當發情達到高潮時,雌雄鰍的頭部和軀體互相摩擦并相繼游出水面。雄鰍追逐糾纏雌鰍,并卷曲于雌鰍腹部,以刺激雌鰍產卵,同時雄鰍也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這種動作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次數也不相等,個體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著物上,隨著水的波動,極易從附著物上脫落沉到水底。

泥鰍的飼養管理
1、前期培育階段(泥鰍苗體長小于2厘米)
根據水色情況,適量追肥。追肥可用經過發酵的豬、牛、雞、人糞等農家肥,也可用過磷酸鈣、尿素、碳銨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黃綠色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內,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時,每20萬尾泥鰍種用1公斤黃豆磨成15公斤豆漿,每天早晚各潑灑1次投喂。
2、后期培育階段
泥鰍苗種規格達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繼續培肥水質外,還應投喂配合飼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4%~10%。投餌量應視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15℃以上時,泥鰍的食欲隨水溫的升高而增強;25℃~27℃時,食欲特別旺盛;28℃以上,食欲則逐漸減退;超過30℃或低于12℃時,應少投甚至停喂飼料。

一般大家知道泥鰍是因為它的食用價值,其實泥鰍的藥用價值也不容小覷,有胃病的人可以時不時煮泥鰍湯喝,因為它可以暖胃。泥鰍湯里加入豆腐熬湯營養豐富,又可以下奶,特別適合孕婦食用,當然普通人常吃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