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拐棗
拐棗,學名枳犋。別名:萬壽果、俅江枳椇、雞爪連、金鉤梨、拐棗兒、臭杞子、雞爪子、龍爪等,皆因型而得名。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蘋果酸鉀,經霜后甜,可生食或釀酒,俗稱“拐角”;果實形態似萬字符“卍”,故稱其樹為萬壽果樹。果實熟透可生吃,果肉多漿,無果核,種子裸露在果肉之外,味漿甜略有甘澀,亦可做湯,湯味獨特醇香。
拐棗的“果實”,其貌不揚,它沒有美麗的色澤,也無苗條的外形,而是棕灰色的,像彎彎曲曲的棒狀物,有如筷子般粗細。沒吃過它的人決不認為它竟可以吃,以至不屑一顧。可是,當你放在嘴里細嚼慢咽后,才覺得它味如棗,甜似蜜,醇香,甘美,真有點像葡萄干呢!令人吃了還想再吃。
我們吃的拐棗并非它的果實,而是它肥厚的果柄。其真正的果實很小,圓球形,大如豌豆,堅硬而干燥,有三條縱溝,為黃褐色瘦果。如把果實剖開,其內三個小室,每室內鑲著一粒種子。果柄膨大為肉質,肥大,曲扭,黃褐色或青黃色,味甜,稍帶澀味,酒香撲鼻。拐棗“果實”在“霜降”前后成熟,經霜后的拐棗“果實”,肉質鮮嫩,甘甜如飴,澀味消失,令人回味無窮。拐棗耐貯運,遠銷國內各地,備受歡迎,特別兒童喜食。
拐棗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據科研部門分析測定,其肉質果梗中含蔗糖24%、葡萄糖9.5%、果糖7.92%。風味頗佳,可作為生食果品。因而有“糖果樹”的盛名,又有“雞爪梨”、“甜半夜”之雅稱。此外,還含有豐富的有機酸、蘋果酸鉀等無機鹽類。含有多種維生素和1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含鐵、磷、鈣、銅、錳、鋅等營養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堿。每百克拐棗肉質梗含粗脂肪74毫克、粗蛋白3.07毫克、總酸345.8毫克、維生素C16.29毫克。是一種很具有開發價值的野生果類資源。

拐棗具有醫用價值,可治療多種疾病。其果梗、果實、種子、葉及根等均可入藥,中藥稱其果實為枳棋子。其藥用最早見于《唐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味甘、性平、無毒,有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同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其枝、葉,止嘔逆,解酒毒,辟蟲毒”。拐棗果梗釀制的“拐棗白酒”,性熱,有活血、散瘀、去濕、平喘等功效。民間常用拐棗酒泡藥或直接用于醫治風濕麻木和跌打損傷等癥。特別是對地下、井下、水下、潮濕環境下從事工作和勞動的人,更具有保健作用。在中醫上,其種子、木質入藥,有清熱、利尿、解酒毒之功效。古書中對其解酒毒,有很多趣聞記載。陸璣《疏義》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甕中,酒化為水也”。元代《本草衍義補遺》中記有:“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飲酒發熱,又兼房勞虛乏。乃服補氣血之藥,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熱如故。此乃氣血虛,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須雞距子解其毒,遂煎藥中加而服之,乃愈”。《本草綱目》中也記有:“枳椇,《本草》只言木能敗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實,其功當亦同也。按《蘇東坡集》云:眉山揭潁臣病消渴,日飲水數斗,飯亦倍常,小便頻數。服消渴藥愈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醫張肱診之。笑曰:君幾誤死。乃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濕,作十許丸,用棘枸子(枳椇子)煎湯服之,遂愈。問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腎敗,土不制水而成疾。今穎臣脾脈極熱而腎氣不衰,當由果實、酒物過度,積熱在脾,所以食多而飲水。水飯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解酒果花木毒。棘枸亦勝酒,屋外有此木,屋內釀酒多不佳。故此二物為藥,以去其酒果之毒也”。其木汁入藥,可治狐臭。《本草綱目》載有一例云:“用橘枸樹(即拐棗)鑿孔,取汁一二碗,用青木香、東桃、西柳、七姓婦人乳,一處煎一二沸。就熱,于五月五日雞叫時洗了,將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勿顧,即愈”。此說帶有迷信色彩,可能有些玄虛。

拐棗的果梗,除鮮食外,可用作釀酒、制醋、制糖的原料。可作果露、香檳、汽酒、汽水等飲料。還可加工成罐頭、蜜餞、果脯、果干等。采用先進工藝,進行深加工,可制成方便飲料——拐棗晶。拐棗飲料等產品,不僅可內銷,還可出口,頗受消費者青睞,很有發展前途。
看了小編以上對拐棗的介紹,想必您的好奇心是滿足了,可是拐棗到底是什么味道呢?作為吃貨的小編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