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鼠肉質細膩精瘦,屬于低脂肪高蛋白肉類,富含鈣、磷、維生素E 和B 及多種氨基酸,尤其是人體必需的賴氨酸含量豐富。《本草綱目》 記載:竹鼠“肉味甘,微溫,無毒。補中益氣,滋陰壯陽,固本生津,消腫毒。治小兒破傷風,膽汁滴耳治聾”。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竹鼠肉具有促進白細胞和毛發生長、增強肝功能的作用,對抗衰老、延緩青春期有良好效果,是天然美容和強身佳品。竹鼠肉味鮮美,可與果子貍媲美,被視為山珍上品,是國內外頗受青睞的新潮食品。
祖國醫學認為,竹鼠的肉、血、膽、油、牙均可入藥,肉有益氣壯陽、解毒、補中益氣、養陰除熱、治痛疾、止消渴、益肺胃氣、化痰等功效;血治療哮喘有奇特功效;膽可明目、提神健腦;牙磨水能治蚊蟲叮咬,消腫止痛;油能解毒排膿、生肌止痛,外治水火燙傷、無名腫毒并能拔取異物等。鼠尾的主要成分是硬質蛋白,經加工后可制成水解蛋白、朧氨酸和半膚氨酸等重要藥品。常吃竹鼠肉能治小兒瘡積、遺尿;鼠膽可治眼疾和耳聾癥;鼠辜丸炒千后加冰片少許,沖開水吞服可治高燒不退、嘔吐和風癥;鼠腎在瓦上焙千研粉,調白酒敷患處,可治疥瘡、腳氣病;鼠肝、鼠心、鼠腦在瓦上烘千研粉,睡前用蛋花湯沖服,可治心慌、驚悸、失眠等癥;飲服1~4日齡的無毛仔鼠浸制的白酒可治貧血;以竹鼠骨為主藥浸酒,可治風濕、類風濕病和骨頭、關節痛。
竹鼠皮毛細軟、毛絨豐厚,光滑柔潤,皮板厚薄適中,易于蹂制,毛基為灰色,易于染色,是制裘的上等原料;鼠須是制作高檔毛筆的原料;鼠尾中的線狀白筋,可制成外科手術縫合線。可以說竹鼠全身都是寶,其潛在價值魚待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