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鷓鴣養殖業是特禽業中一個新興的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美國是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人工馴化成功的,至今不過70多年的歷史。我國是從20世紀80年代引進的,至今不到20年的歷史。最初在廣東等沿海地區發展,現在杭州、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等地先后建立了繁育場。同國外同行比較,我國鷓鴣業及其生產經營者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個優勢是市場 我們擁有鷓鴣市場,或者說鷓鴣市場離我們最近,鷓鴣的主要消費群體是華人及華裔,從地理分布看主要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東南亞,以及歐美各國,如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及其他國家的華裔,也是鷓鴣消費的潛在市場。
鷓鴣產品是一個高蛋白食品,屬于滋補和營養保健系列食品,鷓鴣肉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30.1%左右,高于烏骨雞肉(22%)、驢肉和兔肉(21%)、雞肉和牛羊肉(20%)、鴿肉(19%)、鵪鶉肉(18%)、鴨肉和豬肉(15%)等,對我國老百姓有吸引力,對注重營養消費的西方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鷓鴣的生產成本很低,能夠被老百姓接受,成為大眾食品。我們粗算過一筆賬,鷓鴣從出殼到90日齡形成商品,平均活重在500g~600g,耗料1780g左右,配合飼料按每千克1.50元計算,加上人工及其它費用,生產成本不到6元,這種價格,老百姓能消費得起,綜上所述,鷓鴣的市場空間非常大,而這個市場空間主體在我國。

我國目前大約飼養鷓鴣在3200萬只左右。其中,南方特別是廣東一帶大約有2000萬只,已進入大眾消費市場,鷓鴣苗的價格每只在3.50元左右,商品鷓鴣的價格每只在9元~11元之間;北方特別是河北一帶大約有800萬只,還處于繁育推廣階段,沒有真正形成商品,鷓鴣苗的價格買到4元左右,每枚鷓鴣種蛋的價格買到2元,其他地方大約還400萬只左右,北京飯店的人參鷓鴣煲,每套68元,用料不到一只鷓鴣的用量,屬于高檔滋補系列。雖然目前還沒有進入平常百姓家庭,但鷓鴣已擺上大型超市的柜臺,美國和我國的臺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市場目前也處于熱銷階段,鷓鴣市場前景看好。
第二個優勢是資源 主要包括飼料資源和人力資源。飼料資源主要是玉米和豆餅。我國的糧食已相對過剩,玉米價格不會有大的變動。國外玉米進口后價格可能還會有所下降。根據中美雙邊協定,到2004年,我國小麥、玉米和大米三大糧食的進口配額為2180萬噸,接近于我國進口歷史的最高年份的水平。其中,玉米的配額增加到720萬噸。據估計,到2004年我國糧食需求量在5.4億噸的水平,進口配額占總需求的4%左右,大豆產量最高年份為1994年達1600萬噸,當年進口5萬噸、出口83萬噸,凈出口78萬噸,后來,國內價格高出國際價格60%左右,我國減少了種植。目前年產量在1500萬噸左右,凈進口達到260多萬噸,上述兩種資源,國內的價格均高于國際價格,開放市場后,有利于進口,對鷓鴣業將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再有我國人力資源非常豐富,勞動力低廉,我國農村養殖場飼養員的工資水平一般在300元左右,而西方發達國家飼養員的工資水平達到1500美元以上。這是國內養殖場非常有競爭力的地方。
第三個優勢是技術 我們擁有非常好的鷓鴣品種以及飼養管理這些品種的人才。鷓鴣原產地就在我國的云南、貴州南部、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浙江、安徽等東南省區,在國外主要分布于印度、緬甸、泰國及中南亞半島。在生產技術水平上,和國外集約化生產比較,我們在適度規模飼養上有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