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用鷹狩獵被稱為鷹獵。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秦朝宰相李斯被處死前仍想著“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的生活。可見,當時鷹獵已是貴族的主要游樂活動之一。鷹獵所使用的鷹種類很多,在我國主要是蒼鷹,這種鷹體形修長,雄鷹體長0.5m,雌鷹比雄鷹大,約0.56m。

據考證,鷹獵最早起源于東方,公元前721~705年亞述(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王國,在今伊拉克北部)國王薩爾貢二世在位時便有鷹獵活動。后來,西方的商人、冒險家和東征的十字軍士兵在東方學會了鷹獵術,并將此術傳入歐洲大陸。起先,鷹獵是特權階級專有的消遣活動,到17世紀,鷹獵便在大眾中普及了。1770年,世界上第一個鷹獵者協會在英格蘭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