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鷹是猛禽中的一種,在我國也是很有趣的野生鳥類。它在人們面前呈現的是兩種迥然不同的形象:一種是我們從小就被告知,具有尖牙利爪的“壞鳥”,常常充當小人書或動畫作品中的反面角色。就連一些成語,也都用鷹來形容某些兇狠的動作或眼神。如:“鷹瞵鶚視”,形容用兇狠的目光盯視;“鷹鼻鷂眼”,描寫奸詐兇狠的相貌等等。而另一種形象,則帶有強烈的英雄情結。特別是鷹的驍勇頑強,已成為一種英雄符號、一種圖騰信仰。甚至,鑄就了一種文化,成為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這些猛禽大都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高山的環境里,筑巢于懸崖峭壁的縫隙中。它們盤旋飛翔在高空,眼睛緊盯著大地,一旦發現獵物,便會以閃電般的速度俯沖而下,將利爪刺入獵物皮肉,撕裂而食。這些食肉類群,它們都有矯健的體態,兇猛的性格;有向下彎曲,十分銳利的鉤形嘴,也有遒勁的足和鋒利的爪;翅膀強大有力,目光犀利而透著寒光,構成了它們的共同點。因此,被人稱為“空中殺手”、“草原清道夫”,是大自然的保護者。
人們在羨慕鷹那翱翔天空的矯健與舒展的同時,也會驚嘆它的速度和力量,勇猛與孤傲。所以,歷史上的許多文人墨客,紛紛吟詩詠詞,以鷹自喻,抒發情懷。有“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之稱的陳維崧,就在他的一首詠鷹詞中寫道:“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這首詠物抒懷之作,雖然沒有一句是對鷹的正面描寫,卻處處都能讓人感受到鷹的存在。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這振聾發聵的發問,寫的豪邁而悲憤。詞人用鷹矯捷的“身手”與軒舉的“猛氣”,來表達內心的憤懣不平,也抒發了自己疾惡如仇、懲奸除弊的人生理想。正因為,人世間有太多的閑狐走兔,奸佞小人,使雖已年邁的詞人,依然希望自己能像鷹搏擊獵物那樣,去懲奸除弊,建功立業。然而,在這樣落寞的時候,又有誰能欣賞自己呢?這聲嘆息,抒發了詞人那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可謂慷慨悲壯!
作為人類的朋友,有些猛禽早在4000多年前,就被人類所馴服。人們馴鷹養鷹,用鷹來捕捉獵物,彼此和諧相處。而鷹那驍勇的性情,矯健的身姿,已成為一種勇猛的象征。故一些少數民族,將它們視為自己的保護神而頂禮膜拜,并當成自己民族的圖騰,雕刻在古代巖畫上。像印度尼西亞、阿爾巴尼亞、墨西哥、美國、德國、波蘭等國家,還用它們代表自己國家的精神。有的被選為國鳥,有的還將其形象,繪入本國的國徽上。如美國的國徽,就有一只展開雙翼的白頭海雕(國鳥),雄踞中央;而墨西哥的國徽上,則畫有一只叼著蛇的鷹,停棲在仙人掌上,顯得威風凜凜。
然而,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長期砍伐造成原始森林的消失、過度放牧、荒漠化,造成了猛禽棲息地的喪失;特別是草原上大量地使用農藥進行滅鼠滅蝗,直接造成了猛禽食物鏈的中斷,這都致使許多猛禽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現在我們國家,已將猛禽中所有的種類,全部都列為了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加以嚴格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