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腹鷹是小型猛禽,翅膀尖而長,因外形象鴿子,所以也叫鴿子鷹。體長27-36厘米,體重108-132克。頭部至背部為藍灰色,翅膀和尾羽灰褐色。
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也見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帶的小塊叢林,農(nóng)田地緣和村莊附近。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休息時多停息在樹木頂端或電線桿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小型鳥類,鼠類和昆蟲。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樹頂?shù)雀咛帲姷将C物則突然沖下捕食。分布于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和中南半島。
外形特征
中等體型,約33厘米的鷹類。下體色甚淺。成鳥:上體淡藍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側(cè)尾羽具不明顯黑色橫斑;下體白,胸及兩脅略沾粉色,兩脅具淺灰色橫紋,腿上也略具橫紋。成鳥翼下特征為除初級飛羽羽端黑色外,幾乎全白。亞成鳥:上體褐色,尾具深色橫斑,下體白,喉具縱紋,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橫斑。虹膜-紅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蠟?zāi)ら冱S;腳-橘黃。
大小量度:體重♂108-132g,♀110-120g;體長♂265-284mm,♀298-360mm;嘴峰♂11-12mm,♀13-14mm;翅♂166-201mm,♀200-209mm;尾♂118-132mm,♀127-138mm;跗蹠♂39-45mm,♀42-44mm。(注:♂雄性;♀雌性)
棲息環(huán)境
赤腹鷹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也見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帶的小塊叢林,農(nóng)田地緣和村莊附近。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休息時多停息在樹木頂端或電線桿上。
生活習性
喜開闊林區(qū)。性善隱藏而機警,常躲藏在樹葉叢中,有時也棲于空曠處孤立的樹枝上。日出性。多單獨活動,有時也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空中盤旋和翱翔,盤旋時兩翼常往下壓和抖動。領(lǐng)域性甚強。捕食動作快,有時在上空盤旋叫聲。繁殖期發(fā)出一連串快速而尖厲的帶鼻音笛聲,音調(diào)下降。主要以蛙、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小型鳥類,鼠類和昆蟲。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樹頂?shù)雀咛帲姷将C物則突然沖下捕食。
分布范圍
分布于柬埔寨、中國、關(guān)島、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lián)邦、緬甸、北馬里亞納群島、帕勞、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菲律賓、俄羅斯聯(lián)邦、新加坡、泰國、東帝汶、越南。
旅鳥:文萊。
中國四川、陜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西(繁殖鳥),廣東、臺灣(留鳥),海南(冬候鳥),山東、河北(偶見)。
繁殖方式
赤腹鷹5-6月進行繁殖,雄鷹此時特別興奮,常激動地向異性發(fā)出聲似“Keee-Keee”的炫耀性鳴叫,即使在筑巢時同樣也嘯鳴不止。鷹巢位于林中的樹叢上,用枯枝和綠葉構(gòu)成,每窩產(chǎn)卵2-5枚,大小為34-38mm×29-30mm,卵為淡青白色,具不明顯的褐色斑點。在雌鷹單獨孵的30天里,每天都要增加新鮮綠葉作為鳥巢的鋪墊物,或許這對孵卵期間巢內(nèi)必需保持一定濕度有關(guān)。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xiàn)狀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zhì)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赤腹鷹數(shù)量甚少而極珍稀,被列中國列入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也已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的附錄Ⅱ,予以保護。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