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的古籍中,有關蜈蚣的記載并不少見。早在周代已開始編著的《爾雅》 里,就有“蒺藜”、“蝍蛆”的記載。這是最早的關于蜈蚣的同物異名的文字記載。至周代的春秋中葉,在《莊子》 里又有“蝍蛆”、“甘帶”的記載。這也是關于蜈蚣的同物異名的記載。
蜈蚣,這個迄今通用的動物名稱,最早出現在北魏的《廣雅》里,該書指出:“蝍蛆吳公也”。后來“吳公”的字形為表明其屬于蟲類的緣故,便加上“蟲”字的偏旁。
“吳公”名稱的由來,可以引用《名醫別錄》中關于“蜈蚣生大吳川谷及江南”的記載作為依據,推測它是由于蜈蚣產于大吳川谷而得名的。“大吳”可能是當時的大城(今日蘇州)與吳郡的簡稱。
《埠雅廣要》里有蜈蚣“今俗謂之百足”的記載。“百足”作為藥用蜈蚣的別名,經常用子今日的中藥湯劑中。如按字義應譯成“百足”,這恰恰與中藥方劑中的“百足”巧合。但拉丁文的百足是泛指地娛蛤、蜈蚣、石蜈蚣和蛤蜘 (即錢串)生大類群的統稱,而藥用的“百足”,只是特指己人中藥方劑的蜈蚣屬的若干大型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