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螞蝗適應性強,發病率極低,沒有暴發性疾病和傳染病。個別有病的螞蝗主要是由于蛭體受外界因素(水體環境、生物因素、人為因素)或自身因素的影響,引起正常新陳代謝失控,擾亂了水豳的正常生命活動,從而導致少量螞蝗發生病變。其主要有以下幾種病癥:
(一)干枯病在池塘四周產卵臺上的螞蝗,如果沒有搭遮陽棚,就會因溫度過高,濕度偏小而導致螞蝗脫水。病螞蝗食欲不振、少活動或不活動、消瘦無力、身體干癟、失水萎縮、全身發黑。防治方法:①將螞蝗放入1%食鹽水中浸洗,每次10分鐘,每日2次;②用酵母片或土霉素拌料投喂,增加含鈣食物,提高抗病能力;③在池周圍搭遮陽棚,多放些木塊、瓦片(下面有空隙),經常灑水,降溫增濕。
(二)白斑病由原生物多子小瓜蟲引起。患病螞蝗體表有白點泡狀物、小白斑塊,運動不靈活,游動時身體不能平衡,厭食。防治方法:①提高水溫至28T:以上,撒人
2%食鹽;②用2毫克/千克硝酸汞浸洗患病螞蟥,每次30分鐘,每H2次;③定期用漂白粉消毒池水。
(三)腸胃炎由于吃了變質食物或難消化食物而引起。患病螞蝗食欲不振,懶于活動,肛門紅腫。防治方法:①用0.4%磺胺脒唑與餌料混勻后投喂;②用0.2%土霉素拌料(血塊)投喂•,③多喂新鮮餌料,不喂變質餌料,并遵守投喂的“四定”原則。
(四)吸盤出血即螞蝗前后吸盤或單個吸盤出血紅腫。該病發生后,很少能夠治好和自行康復,主要原因是吸盤是螞蝗的運動器官,前吸盤內還有嘴,一釷發生該病,多會導致饑餓、窒息、運動困難而死亡。發病的原因,主要是拉傷,一個是捕捉時,人工拉傷;另一個是養殖池沒有合適的隱藏固定場所,如茂密的水生雜草,可以纏繞其上的樹枝等,螞蝗長時間吸附在池壁上,造成的慢性拉傷等。該病多發生在新建蛭池和沒有養殖經驗的養戶。防治的辦法是:捕捉時,不要生拉硬拽,在投放蛭種前用0.1%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15分鐘,然后再投人蛭池。同時在螞蝗池栽種水生雜草或設置隱藏固定物等。
(五)腹部結塊多發生在螞蝗的生殖孔處或排泄孔處,尤其生殖孔處紅腫瘀血發病較多c:該病發生后,導致螞蝗進食困難和腫塊以后身體運動失調,螞蝗在水中運動困難,慢慢死掉。發病的原因,一是在運輸過程中壓傷造成,由于生殖孔處雄性生殖器骨骼較大,該處最易壓傷;二是吸食不易消化的雜物造成;三有可能是螞蝗在吸食螺鯽腔液的過程中,把寄生蟲吸入體內造成,關于這一點還沒有定論。該病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只能在運輸過程中,減免擠壓。
(六)虛脫癥該病在發病過程中沒有任何癥狀,螞蝗/H水中運動不好,長時間浸泡水底,螞蝗多因虛脫死亡。發病的原因••主要是水中長時間缺氣或低氧,食物長時間供應不足造成。高密度養殖池和池子過于小、水質不易調節,多發生該病。.一a發生該病,多出現大批量死亡,緊急改良水質也不易救活。因此,螞蝗養殖者要防止該病的發生,所建蛭池要盡可能大些,水質要經常調換,飼料要充足供應。堿性水質的蛭池,也多發生該病。要定期測量養殖池水的pH,把水質控制在中性或微酸性之間,防止水質惡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