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人蟻,又叫羯蟻,一般生長在南非的熱帶雨林。非洲的食人蟻兇猛無比,所向披靡,縱然是獅狼虎豹也無力與之抗爭。
所謂食人蟻,可能是指有很強攻擊性的食肉螞蟻。如:猛蟻亞科。食人蟻的食性極雜,從地面上的各種動植物、到枯枝腐肉幾乎無所不吃。在北非尼羅河流域,生活著一種長近1厘米的黑螞蟻,別看它們貌不驚人,卻有著一副大胃口,無論多大個的人或獸類,都在它們的獵取范圍之內。這種螞蟻因此也被當地人稱為“食人蟻”。
當一個黑蟻群發現了一頭野牛的尸體,就會從四面八方涌上來。幾十分鐘后當蟻群散去,你能見到的,就只剩一具白慘慘的骨骸了。
而當老虎、獅子等大型食肉動物,甚至包括人,一旦遭遇到這種蟻群,如果反應不及有時同樣會遭遇厄運。
小小黑蟻,之所以能在非洲大地上橫行無忌,靠的就是“蟻多勢眾”。然而,這種黑蟻卻有個致命的弱點:它們不會挖洞穴居,只能在陸地上生活。
于是,旱季的非洲大陸上常常燃起的草原大火便成了它們的滅頂天敵。
但黑蟻們自有避火的妙法:當它們感知野火即將燒來時,不會游泳的黑蟻會鋪天蓋地爬向河邊,迅速地背向里腿朝外一個抱一個,一層疊一層,匯聚成一個個籃球大小的蟻團向河水滾去。在被火光映紅的河面上,億萬條蟻腿變成了槳,劃著難以計數的蟻團向對岸滾動,而外層的黑蟻會被湍急的水流淹死,蟻團也越來越小,等到了對岸,有的只剩下壘球大小……
上岸后它們則會迅速散開,然后排列好隊伍尋找聚集地,重新開始新一輪的生息繁衍。
黑蟻的群體雖然龐大,紀律卻相當嚴明:進食時,當一只黑蟻咬到一口食物會快速離開把位置讓給后者;大隊進發時,排頭和斷后總是最強壯的黑蟻,對老弱病殘者總有兩只以上黑蟻抬著前進;當“先頭部隊”遇到危險或障礙,它們會迅速相互傳遞信息,立即掉頭,幾分鐘就能夠排尾變排頭從而迅速逃離險境。
能夠在復雜多變的非洲大陸上生存并壯大,黑蟻只能依靠集體,它們的一生緊緊地附著在集體之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論在個頭上還是生物特性上,人和螞蟻之間似乎根本就沒有可比之處,可是,在是否能牢牢抱成一團,是否能將這種“抱團”精神貫徹始終方面,人有時候似乎還不及螞蟻。
面對悍匪,即使有最先進的槍炮,也難免被敵人擾亂軍心最終導致人心的渙散,而看起來不起眼的螞蟻,卻始終保持一致。為了生存,人與螞蟻所作的選擇,往往相反。
一般來說,人比其他生物多了更多的主動性,他(她)可以更容易地適應、改造周遭的環境。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那個故事,就暗含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