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蛙的繁殖技術是生產中的一個主要環節,繁殖技術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工養殖林蛙的效益,封溝養蛙的繁殖技術主要包括選種、產卵、孵化及飼養等。
越冬后的幼蛙亦稱蛙種,無論從形態上還是從生理上,都已與成蛙無太大的差異。所不同的只是個體稍小,性未成熟,活動能力相對弱些。
將解除冬眠的幼蛙放養到成蛙養殖池中,經過再一年(實際養殖時間僅半年,即從4月初解除冬眠開始,養殖到當年10月底)的飼養,基本上能達到商品蛙規格。
池塘成蛙養殖,在池塘條件、水溫水位控制、水質調節、投餌次數、投餌時間及投餌方法、疾病防治、日常管理等方面,與幼蛙的池塘養殖相仿,均可參照幼蛙的養殖要求進行,故此不一一述。但如下幾點尚需格外注意:
(一)放養密度
由于將幼蛙養至成蛙,其規格變大,體重增加,將占據相對多的空間,所以放養密度相對于幼蛙養殖要大幅度降低。如果作為商品蛙養殖,一般每平方米可放養40~60只。如果環境條件和餌料保證條件不甚理想,尚需適當降低放養密度;如果作為后備親蛙養殖,每平方米可放養20~30只。
(二)投餌量
因成蛙個體大,攝食量多,絕對投餌量比幼蛙養殖要高得多,所以要有充足的餌料來源,為獲得較高品級的商品蛙,相對投餌量可適當比幼蛙養殖提高一些,一般按成蛙群體總重的10%~12%投喂即可,視具體情況酌情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