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士蟆油
從明末清初開始,哈士蟆油就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銷于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歐洲、東南亞對其需求最大。1978年的首屆廣交會上,60只總重1公斤的哈士蟆干體價值30.87美元,平均2只1美元;每公斤哈士蟆油價值600美元(1998年為1500美元),其經濟價值是東北紅參的13倍;250~300只哈士蟆干體出口加拿大,可換回1噸小麥。國內市場,哈士蟆油的零售價是4500~8000元/公 斤。通常300只左右的雌蛙可取哈士蟆油(干品)1公斤,可見,每只雌蛙僅是蛙油的價值就達15~26元。 中國林蛙生產,具有投入少、風險小、效益高的特點。通過近幾年對養蛙戶的調查可知,中國林蛙養殖的投入產出比一般為1∶10。按在南方養殖中國林蛙,每666.7平方米(1畝)地為單位,投入種蛙100對,一般當年至少可繁養成蛙35000只,平均每只2元,可獲利7萬元,除去投資和成本3.5萬元,可得凈利3.5萬元(養殖場內的苗木、中草藥或蔬菜的利潤未算)。
中國林蛙養殖的經濟效益
由于國內外市場對中國林蛙的需求日增,而中國林蛙野生資源日漸枯竭,形成了受地域性(僅中國少數地區生產)限制的中國林蛙資源與國內外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因此,大面積、大區域、大規模地進行中國林蛙南方養殖,勢必會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中國林蛙處于食物鏈較低級的環節,對維持生態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中國林蛙每年消滅大量的森林和農田害蟲。據測算,一只成蛙每年可吃掉害蟲15000多只,如蚊蠅、蝗蟲、蚱蜢、黏灰蛾幼蟲等農業害蟲和松毛蟲、白蛾、大袋蛾等林業害蟲。
在南方,要想養好中國林蛙,顧名思義,必須首先植樹造林,立足于把生態環境與種、養相結合的立體養殖模式。栽植中草藥、蔬菜或花卉、苗木,營造多層綠色生態環境,并在 養殖場中放養大平二號紅蚯蚓。綠色生態環境越好,昆蟲越多(包括大量害蟲),中國林蛙捕食昆蟲,消滅了蚊蠅等害蟲,而它的排泄物則被放養在場地內的蚯蚓消化,繼而被土壤吸收,改良了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了養料,植物的繁茂生長,不僅凈化了周圍的空氣,還為中國林蛙創造了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