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000只蝎種,到年養10萬只種蝎和100萬只仔蝎;從養60對種豚,到帶領2083戶農戶養黑豚——橫縣女能人蒙力菊在創業道路上,憑著堅忍不拔的性格和不怕失敗、依靠科學,最終獲得了成功。
養蝎子起家獲成功
十多年前,蒙力菊告別鄉村教師生涯,離開家鄉到柳州做服裝生意。偶然的機會,她在玉林、廣州的藥材市場了解到,蝎子市場價高達每公斤300至400元,就是死蝎子也可以賣到200元/公斤,市場銷售量很大。蒙力菊認定,養蝎子大有賺頭,于是與人合伙投資10多萬元,從山東購回了1000多只蝎種。
但是,蝎子不是說養就能養的——養蝎子要掌握好溫度和濕度;要適時分開大小蝎,以免互相殘殺;要防止蝎子逃走;要防天敵、防病……由于沒掌握科學養殖蝎子的技術,一年下來,1000多只蝎種大批死亡,只剩下了200多只,蒙力菊和合伙人虧損了2萬多元。
后來,不甘心失敗的蒙力菊到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湖北等地參觀,學習行家養蝎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她結合南方氣候特點,摸索和改進養蝎技術,甩掉了用池、盆、罐、箱和磚瓦養蝎的傳統方法,創造出了窩式養蝎技術,使蝎子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成立協會擴大規模
養蝎子是一個長效項目,蝎子養殖取得成功后,蒙力菊決定再上幾個短、平、快養殖項目。
2000年,蒙力菊得知廣西藥用植物園研究所已成功提純、復壯、培育出了一種具有藥食兩用價值的黑色食草小家畜——黑豚。黑豚肉味甘、性平,含有豐富黑色素及抗癌元素鋅、硒,是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天然滋補保健肉食品,市場前景看好。于是,蒙力菊和合伙人又投入數萬元購回了60對種豚進行養殖。
到2002年,蒙力菊養殖的黑豚已繁殖出仔豚1000多只。然而,進一步把黑豚養殖規模擴大,需要大量的人手、資金和場地,蒙力菊和合伙人力量有限。針對這一難題,幾經研究,蒙力菊想出了“借雞還蛋”的養殖方法,即由養殖場向農戶提供一對種豚,農戶用這對種豚繁殖出3對仔豚養到一定程度后,再將3對黑豚返還給養殖場。農戶除拿回60元押金外,養殖場以不低于20元/公斤的價格實行保價收購。
2003年,養殖場采用這一模式發展了56戶農戶參與黑豚養殖。但是,仍有許多農戶想參加又不敢參加,原因是受以前養殖海貍、哈白兔炒種影響,怕養出的黑豚賣不出。蒙力菊兩次前往福建、浙江、廣東等地,考察、觀摩、學習外地的先進管理經驗。她總結了福建、溫州一帶農民協會的優點后,牽頭成立了橫縣黑豚養殖協會,并投入10多萬元在養殖場旁建起了黑豚美食山莊,把有意養殖黑豚的農戶請到山莊品嘗美味黑豚肉,進行實地參觀,向農戶分析黑豚養殖市場前景,讓農戶對黑豚養殖增強了信心。同時,深入村屯開展黑豚養殖技術培訓,回收黑豚進行現款現結,不打白條。
由于黑豚易飼養、無瘟疫,各種雜草、花生藤、菜葉、稻草等均能成為黑豚的飼料。2005年,在蒙力菊和合伙人的大力推廣下,黑豚養殖全年已發展至全國11個省市和全區33個縣市及該縣22個鄉鎮,共有2083戶養殖戶參與黑豚養殖,蒙力菊在全區還聯合建立了26個黑豚養殖分廠。黑豚養殖由原來的60對發展到16萬對種豚,12.8萬只商品豚,養殖成功率達100%。
國外商人慕名而來
從名不見經傳的農家女到特種養殖業的佼佼者,蒙力菊實現了許多不可能的“可能”。如今,蒙力菊的特種養殖場已經成為廣西最大的養蝎和黑豚養殖基地,今年初,她本人還獲得了共青團中央“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今年1月份,一對俄羅斯夫婦千里迢迢慕名來到橫縣,向蒙力菊訂購黑豚皮。因為黑豚的皮毛保暖性很好,做成靴子保暖性強,在寒冷地區市場非常看好。
不過在商機面前,蒙力菊卻無力把握。因為她的黑豚養殖事業畢竟尚處在起步階段,黑豚養殖數量有限。目前,蒙力菊養出的黑豚僅能供給南寧、廣東兩地酒樓,商品豚供不應求。蒙力菊告訴記者,她正嘗試著采用“公司+協會+養殖戶+商家”的發展模式,內聯養殖戶,外聯商家訂單,欲帶領養殖戶走集約化經營、共贏合作、共同致富之路。爭取到年底,發展黑豚種豚養殖量達到600萬對,商品豚達到200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