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狀及病理變化】患病魚眼球突出,頭部充血,尤其是口腔周圍、眼、鰭基充血明顯,鰓貧血而呈粉紅色或呈花斑狀,腹部呈“黃疸”癥狀。解剖可見肝臟腫大發黃甚至發白或有許多出血點,腸道充血發紅,腸內有黃色流晶樣物質、胃內無食、胃壁斑塊狀充血。
組織病理變化最明顯的是脾和腎內細胞肥大,感染細胞腫大形成巨大細胞。腎臟、脾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
【流行與危害】病毒性出血病的傳播主要以水平傳播為主,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上鱖魚。該病的流行具有以下特點:(1)發病急,病情發展快,死亡率高。發病早期一口塘每天死亡十幾尾,2~3天內迅速增加到70~80尾,1周內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幾百尾、上千尾,甚至全軍覆沒,死亡率90%以上。
(2)具明顯季節性。水溫20℃以下很少發病,28~30℃是該病最適流行水溫。該病主要發生于6~10月高溫季節,l1月中下旬水溫降低后發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3)外部條件的刺激是疾病暴發流行的誘因。攜帶病毒的鱖魚在發病季節對外來刺激極為敏感,該病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期、氣候突變、晝夜溫差大、持續陰雨低溫天氣、水體出現“倒藻”時高發;而病原(如寄生蟲、細菌等)感染、水環境突變、水質惡化、用藥不當、餌料魚未經消毒或投放量過大等均可誘發或加劇病情發展,養殖戶有“越下藥,死亡越多”、“越換水越死亡”等說法。
(4)致病病毒可單獨感染也可因在感染病毒后抵抗力下降并發多種寄生蟲、細菌的感染,且病情易反復。⑤最先發病死亡的往往是相對個體較大、肥滿度較好的鱖魚,同一口塘的其它魚類并無此病的癥狀。
【診斷方法】現場診斷該病時判斷依據以下幾點:
(1)發病塘水突然變濁,即發生所謂“倒水”或“倒藻”現象;
(2)鰓絲粉紅或發白或呈花斑狀;
(3)胃壁呈斑塊狀充血,腸道充血發紅或呈環狀充血;
(4)腸內容物呈黃色流晶狀;
(5)發病魚離群漫游,呈明顯的“黑頭黃身”現象;
(6)發病魚血液不凝固。臨床實踐證明凡發病魚塘有符合上述3~4種臨床癥狀時,基本可以判斷為鱖魚病毒性出血病。進一步確診為虹彩病毒病時須通過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診斷。
與細菌性敗血癥的區別在于:
(1)鱖魚病毒性出血病血液不凝固,而細菌性敗血癥血液凝固;
(2)病毒性出血病肝臟病變表現為肝臟嚴重失血、呈白肝狀,嚴重時伴有出血點,細菌性敗血癥肝臟病變多表現為充血發紫或色澤不均;
(3)病毒性出血病鰓部失血呈粉紅色或白色,細菌性敗血癥一般表現為充血發紫;
(4)病毒性出血病胃部病變表現為斑塊狀充血,而細菌性敗血癥無此現象;
(5)病毒性出血病腸道病變表現為腸道充血或環狀充血、腸內容物有黃色流晶樣物質,而細菌性敗血癥腸道膨大、腸內容物稀薄;
(6)病毒性出血病發生時養殖水體多發生“反水”或“倒藻”現象,而細菌性敗血癥無此現象;
(7)病毒性出血病發生時鱖魚有漫游于水面的現象,而細菌性敗血癥暴發時漫游現象少見。
【防治方法】鱖魚病毒性出血病早期治療有一定的效果,核心是及早發現,盡早治療,減少養殖生產行為對鱖魚應激性刺激。如果養殖池塘未發生“轉水”現象,且漫游鱖魚數量較少,可采取如下辦法進行控制:先使用“水鮮”[1000克/2.5~4畝·米]全池潑灑,2~4小時后再使用高碘酸鐵或10%聚維酮碘全池潑灑,第2~3天連續使用“貴魚康”2次,每天一次,隔天后使用一次芽孢桿菌、多元有機酸、過磷酸鈣調節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