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門人家,要說是個飯店,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私家別院。大隱隱于市的建筑風格,經常讓外地游客拿著手機百度還兜個迷迷糊糊。獅子林后頭,曲曲折折拐進一條叫潘儒巷的小巷,一旁傳來保安蘇州口音訕訕的笑:喏,眼門前了,還問。這略嫌棄的語氣,想必是要說明,老法的蘇州人,都知道。
不同于一般的蘇式飯店,飛檐翹角燈籠高掛的外飾,廳內卻是富麗堂皇高朋滿座。這里還是像個私家花園,靜靜的,輕輕的。不過一看就是舊時大戶人家,門檻高門當實,墻門間轎廳直至花廳,穿過花廳還有個小小的湖上戲臺,太湖石環繞,沿湖回廊也設著小小幾桌,可以嘗點心,聞琴音,品香茗。坐定,正是初秋時節,評彈聲聲不絕于耳,丹桂幽遠之香潤了心眼。蘇州人家的小家碧玉和浪漫精致,沒開吃,就了熟于心。
這幢豪宅原為蘇州大戶王惇裕義莊,王家發了財后,要積德行善,便造了這座大宅,作為家族內的慈善機構。解放后這座宅子曾作為潘儒小學,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被作為蘇州民俗博物館的飲食文化展覽廳,但是好吃的東西只能遠觀,也太不接地氣了,于是,有了吳門人家這個飯店。
既然是大戶人家,菜也必然像樣。倒不是說有多氣派,相反,每道菜那細法的樣兒,絕不是粗工可以做得來的。而且,大抵還有故事可以敘。這里的松鼠鱖魚雖然也“頭昂尾巴翹、掛鹵吱吱叫”,不過,一把古劍直插魚喉,色澤不是鮮艷的紅,而是明眼的黃。掌門人沙佩智講出其中的道道: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于魚腹之中進獻,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魚腸劍”。闔閭接位后,委派伍子胥建造“闔閭城”即蘇州古城,所以可以說,先有松鼠鱖魚,后有蘇州城。如今端上桌的鱖魚除了養眼和開胃,還多了一樣可把玩的古劍,增興不少。而黃色的鹵汁為杏泥,替代當時還不曾使用的番茄醬。
正說著,嫩嘟嘟的櫻桃肉上桌。正巧有幾個北方朋友,見著“一晃抖三抖”那肥滿的外形,面色尷尬。掌門人豎起筷子左拉右扯那一盤晶瑩剔透,細看,還有棱有角,但是毫不費力地,肉四散而開,絲絲纖維拉得清晰。這般酥糯不得不拍案叫絕,朋友們瞬間七上八下地動筷搗攪,盤子被向來不吃肥肉的同志打掃個精光。原來,這肉用炭火燒制,小火煮上七八個小時,直到脂肪去除,肉里只剩下結締組織,而那明艷動人的紅色,絕對不是醬油或色素,而是加了天然的中藥:紅曲,降血壓和血脂。幾百年來吳門醫派的“藥食同源”在這里找到佐證,蘇州人的吃食,儼然代表一種耐心而考究的品性。